鎏金瓷器掉色吗?

于诠候于诠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鎏金,原本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种,在铜器、银器上都可以采用鎏金工艺。它是利用金子容易溶于汞的原理,将黄金放入溶有水银的钵盆中捣成金泥(或用猪皮包裹金、汞锤打成金泥),然后用笔沾上金泥,在铜胎或银胎上图画所需纹样,再经过烧烤(或用灼热的铁钳夹触,或在火上烘烤),受热的汞迅速蒸发,金就牢固地附在金属器物上了。我国古代鎏金的技术堪称世界之最,金光闪烁,历千年灿烂如新。将这种高超的工艺运用到瓷器上,是我国陶瓷工匠的一大创造,而且获得成功,烧制出了闪烁如真金一般的“镀金”瓷器。它主要盛行于明清两朝,如清康熙五彩。

瓷器上的“鎏金”,从严格意义上讲应叫“填金”、“镀金”。因为瓷器不用汞,不能按传统的鎏金工艺做工。其方法是:先在已经烧成的白瓷上描出所需图案,刻出界线,然后在界线内填彩(常以黄彩为底色),再在黄彩上镀金。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便形成了金光闪烁、犹如真金一般的美妙效果。这种金彩的制作原理和工艺过程,与现行的邮票"刷金”工艺相近。邮票上的真金是喷金工艺,而瓷器上的镀金一般是涂刷工艺,有时是真金,有时是铜镀金,有时干脆是红彩代金。金彩的制作工艺比其他色彩复杂的多,因此,流传到今天的填金或镀金的古瓷十分名贵,而且“鎏金”的部分多数出现了损伤情况,如出现暗斑、剥落、发黑、变色等等,这是十分正常的。因为金子在制作中不可能十分坚固地黏着于器物上,而器物在流传中又受到磕碰、挤压和摩擦,有些发黑、剥落都是不足为怪的。如遇有器物上的金彩色彩艳丽,完好无损,应视为难得的珍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瓷特别是传世品,因为存放的环境不洁净,或者埋藏地下时接触了其他含酸碱的杂物或液体,有些金属离子渗透到釉面上,使釉面出现花斑,应仔细鉴别。

从镀金的工艺过程可知,金彩和其他釉彩一样在器物出窑时是完全附着于釉面的,经过岁月的流逝和岁月的风尘,有的发生剥落或磨蚀也是自然的。然而,器物上填金、镀金的图案,如器足、器口处,是全金彩的图案,应附着得相对牢固些,一般不会全部掉光。而且掉金后应留有黄彩的底色。如果全掉净,露出洁白的釉面,那么这一部分原先根本就不是金彩,而是白色的釉彩,可能是做旧或仿古时人工加上的。

现代陶瓷工匠能仿造这种金彩瓷器,甚至达到乱真的程度。一般,现代仿品的金彩由于采用真金,因此金彩比古瓷上的金彩更耐磨损,显得更加灿烂生辉,特别艳丽和完美如初(金彩的破损是鉴定古瓷的一条依据,因此做旧或仿古时会在金彩上做人工破坏处理)。如果发现有破损,应仔细鉴别是不是自然陈旧破损。总之,金彩上的损伤应视为古瓷历尽沧桑的天然记载,不应视为鉴定的唯一标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