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底瓷器何年代?
玉璧底是明清两代一种特有的瓷底形式,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以及清顺治均有烧造,以嘉靖朝多见,清康熙前期仍有烧造。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底部先挖一小圆坑,再在坑底心施釉或留一涩胎圈足,形似玉璧而得名。
玉璧底的出现应与当时社会上的复古风有关,嘉万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出现了“成弘之复”、“成化窑”、“宣德窑”、“宣成窑”、“官帮窑”等,玉璧底的器物就是在这时制作的仿古器。清初因为明代未烧造过玉璧底的器物,而这些新仿制的器物又是以明成化窑的水准为标准,所以也有仿成化玉璧底的。
玉璧底瓷器,明代多为青花,清代多为五彩、青花。盘碗类居多,也有碟、勺等,造型古拙而粗俗,青花用“回青”、紫英青料,青花发色浓丽,紫红疵点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