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越窑瓷器?
越窑贯穿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它代表着“瓷之源”青瓷发展的顶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的制瓷水平及艺术成就,一直是其他窑口所无法匹敌的。 越窑瓷器以青瓷为主,其中以被誉为“母亲瓷”、“姐妹瓷”、“女儿瓷”的“秘色瓷”和釉下彩瓷最负盛名,尤其是秘色瓷,是专为宫廷烧制,形制规范、工艺精湛,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因而被看做是越器之珍品而备受后人推崇,北宋文人诗人陆游就曾发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 ”的赞叹。“釉下彩”打破了传统青瓷“一色”的局限性,创造了彩饰和青釉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使越瓷显得更加妩媚娇艳。
越窑瓷器在中国陶瓷中历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为收藏家所钟爱,市场上越器一直行情旺盛,价高走俏。因此伪仿者不计其数,清、民国仿品与真品常混淆在一起,鉴定时要注意。
造型:唐代越器造型华丽大气,无论盘、碗均敞口大腹,丰腴圆润,沉稳庄重,线条曲折繁复,有圆口、葵口、荷口、海棠口、花口之分,花口有五出、六出、八出、十出、十二出等种类。从唐代晚期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越器开始变得轻盈秀丽,口沿由外撇改为内敛下垂,盘、碗的腹由丰满变瘦削,圈足变高形成玉璧底足。到了五代,造型则更加清秀典雅,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两宋时,越器造型更趋向简约、明快、朴实。制作十分精巧细致。宋代以后,造型渐显粗笨,质量也逐渐下降,款、铭也不如五代时那么严谨、规正。从总体来观察,越器造型古朴而灵动,浑厚质拙而圆润流畅,从局部观察线条柔和,棱角分明,规正有力,十分讲究装饰。伪仿品一般造型粗糙,缺乏艺术的装饰性。
胎釉:唐代越窑胎质一般略粗松,胎色灰白或浅灰色,有杂质及黑点,迎光观察,釉内有小气泡和细小开片,釉不流不裂,厚薄均匀,釉色浑厚滋润,以翠色为最,黄、褐、黑等色釉也有。五代越器胎质逐渐细腻、致密,胎色白中含灰,厚薄均匀、平整,造型规正,釉色以淡青、豆青、天青、虾青等色为主,施釉较薄,釉面莹洁光亮,纯净如玉,釉面开细碎冰裂纹,器物的圈足浅至玉璧形,足端露胎,足端窄小,釉不及底,口沿边或内底常有蟹爪纹开片和缩釉点。宋代越器胎薄而细洁,质坚敲击声清脆、悦耳,叩之有金属音,胎色白,釉面莹洁清淡,釉薄而匀净,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从总体鉴别观察真品越器,瓷釉晶莹温润如玉,透明清澈有亮度,伪仿品一般都显得生涩,干枯,无灵气。
款铭:唐、五代越器的款、铭有刻、划、印、戳、模印、刻花、三彩等装饰手法,款、铭多在器物的无釉圈足内和外口沿、足根、盘心、枕面等处。唐代款铭主要有“大中”、“臣”、“盈”、 “永安场”、“富”、“翰林”等,内容有纪年、纪地、纪姓名、花押及吉祥吉语、三字诗文、八卦等。宋代越器款铭较少,五代和宋代的纪年款较多。真品款、铭一般比较隽秀挺拔,清晰规范,伪仿品款、铭显得模糊潦草、流纹粗劣,缺乏真品款铭的灵气。
制作工艺:真品越器都是采用当地软质高岭土作为原料,手工成型,由于采用湿转法和仰烧、垫烧工艺,器物底部没有釉或有垫烧痕迹,口沿无釉。器物修胎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