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款识有哪些?
款识俗称落款、题款或款署。在陶器上写字绘画始于商代,但那是陶器,而且也不是在施釉前写好再烧,而是烧好后用墨彩写画的。瓷器出现后,人们仍嫌釉上彩易受磨损,便在施釉前书写绘画,用釉封固。这样,就有了釉里红,青花瓷等等,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款识。由于瓷器款识大多用作表示器主的铭文和制作窑场的题记,故成为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常在器物内或器底书“枢府”二字楷书款,以示专为“枢府”制作之意(“枢府”即“枢密院”,是官署名,为“掌兵事”的中央枢密机构)。书写其他年款或吉祥语的较为少见。除青花外,釉里红器物也往往书写款识,青白瓷器物,如高足杯、玉壶春瓶、梅瓶和小罐等亦有写款的,书款部位多在器物足内,或外口沿、肩部,款识有阳文篆刻款,有印款,大多为“福禄”二字,一般民窑器物,有的在器物底部刻写墨书款,书写文字有器物名称和数目,如“合千”,是“盒子十件”的意思,“盘肆”即“盘子四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