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叫什么?

邰诗云邰诗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人对玉器的分类很细致,而不同颜色的玉器又有不同的名称。《尔雅·释地》中就有“翠”字的出现:“绿莹莹的东西叫做翠。”晋代的郭璞注疏此书时说:“新莽时所得琼台璧,色取碧鲜,光润绝伦。今之所称青琅,即翠也。”也就是说在汉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绿莹莹的玉石就是今日之翡翠了。

那为什么要叫“翠”而不叫“翡"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宝石学家们发现,红宝石常常带有褐色的调儿,而蓝宝石往往带有紫色的调儿;同样,绿色常见的两种色调是黄绿色和黄棕色,所以如果一块玉石同时具有这两种颜色,且主色调是绿色的,就称为翠。而颜色为主色调为红色的宝石就叫翡。(现在这种分法已经不适用了)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翡翠又分为a、b、c货呢?这里又要提到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一书,书中记录了一件让帝王将相们十分头疼的事:“宋宣和年间,贡上神臂弓,有贼人窃之而去。数日后,于远郊田野间得其遗失之处……”原来宋朝的弩机制造的精巧,连偷工减料的余地都没有!因此有人为了讨好皇帝,就把好的弩机重新做一遍,把里面的红色宝石换成绿色的翡翠,这样皇帝就看不出破绽了。虽然这种手法已经被后人揭穿,但“以假乱真”这个词却一直被沿用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假的翡翠也越来越逼真,人们需要越来越精细的辨别方式。于是,区分A/B/C货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武识博武识博优质答主

古时没有“翡”,只有“碧” 《礼记》:天子之五时色服曰“大裘而冕……玄衣纁裳”;唐孔颖达注疏:“以素为缯者谓之‘絺’,五色为‘绮’(今人写作‘绸’),以赤黑为缯者谓之‘黻’,青白相次谓之‘缃’。” “翡”“翠”的称呼来自梵语“pīta-kāśyapa” 翻译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梵语词典是智广所译《一切经音义》。1967年该书刊行于台湾。其中卷四十六页二引用了“pīta-kāśyapam”(《佛地经》),说明此字发音在公元七世纪之前已经较为清晰了。 pīta-kāśyapa有几种拼法(Pittakasipa、Phitarakassa、Pitakasa、Pita kassaya等),但都含有“菲”或“翡”的意思。到了中古时期,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汉语中开始引入新的词汇来指代印度本土的词语,于是就有了今天通用的“翡”,其读音与梵音大致接近。如《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那烂陀)寺舍严丽,雕饰奇工……其诸房阁,各图本形,画着菩萨……其佛殿中,众宝庄严。”又同卷中记载摩揭陀国首都的那烂陀寺院中有五百间房子。这“五百间房”也可理解为今日所说的“五百个房间”,用普通话读起来颇有趣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