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青白底好吗?
“青”,这个字在色彩名词里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青”这个词时,它大多形容的是绿色(青绿、青山绿水)或者蓝色(青天白日)。 而用来形容翡翠的“青”,其实是指一种淡青色到蓝白色之间过渡的颜色,这种颜色在行业内被称为“灰青”或“青白底” 之所以说它是过渡色,是因为它与绿色和蓝色的边界都比较模糊,很难绝对地界定为某种单色。就像这样—— 这块料子最初是用来做手镯的,所以这块料子最亮的区域被磨平了。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块玻璃种飘花的原材料,它的底色其实是青白色的,而不是纯粹的绿色的。 这是这块料的抛光面,可见均匀的灰青色底。而内部的绿色和蓝色,则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黑色矿物含量较多所致,所以绿色和蓝色都会略显暗沉。如果黑色矿物再少一些的话,这块原料应该可以做出很清透的色调来,也就是颜色更深一点的灰青花件。 同样是一块原料,如果不打磨不抛光,只是让它的表面保持粗糙的状态,那么看到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因为光线不能穿透表层的雾状结构,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黑色的部分,此时无论里面含有绿色或是蓝色(实际上应该是翠绿色和天空的蓝色)都显示不出来,只有表面的少许灰青色会露出来。这也恰恰证明了前面所说的“青”指的是一种颜色而非单指绿色。 如果给这件东西再加一层抛光层,那就是另一种效果了—— 由于表面光滑度提高了,自然光线就能够穿透表层,于是里面的绿色和蓝色便都显出来了,唯独原来的灰青色保留在了反光层。 所以看一件翡翠是不是“青”,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观察表面的粗糙程度——如果表面是粗颗粒结构的,并且保留了较多的云雾状的杂质,那就可以理解为“青”;而如果表面是光洁如镜的,不管里面包含什么颜色,都不能算作“青”。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业内一般把“青”理解成灰色和蓝色调,但现实中有很多带色的玉髓(比如玛瑙)往往也具有类似的色调,因此一些商家会用这些材料来冒充翡翠的“青”。当然从颜色的饱和度来看,翡翠的“青”是与它相比更灰更暗一些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是灰青色,有的看着很价值连城,有的却看着很便宜?这是因为影响“青”价值的重要因素除了色调以外,还有底色(除了纯青色之外,其他带有底色的情况都要计入底色范围)和纹裂等瑕疵。
以满色的蛋面为例,当它的底色为纯色时,比如纯黄、纯蓝,那么哪怕有点纹裂,其价格都不算特别贵。但如果它的底色为灰青色,那么哪怕是无纹无裂的,价格也往往要比上面那种情况便宜很多。这就是是因为灰青色属于兼有灰度和蓝色的色调,而在自然状态下,这两种颜色往往是伴生的,即带着淡淡的灰色调的蓝色,或者是略带紫色的灰黄色。 当一块玉石的原生颜色既含灰又带蓝时,判断起来就要复杂一些,因为灰与蓝是两个相对而言概念比较宽的色调,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像前文提到的黄色和蓝色那样明显,容易给人以模棱两可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