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颜色如何评定?
一、颜色基础 天然翡翠的颜色丰富多彩,但大多都呈过渡态,也就是所谓的“浓淡相宜”。目前,行业里一般把翡翠的颜色分为:油青、豆青、菠菜绿、阳绿、浅水绿、湖水绿、金丝绿、鸭蛋青等等20多种。 但这些只是理论上分的很细致,实际上很多种颜色会混在一起。比如我们常说的“翠绿”其实就包含了阳绿和菠菜绿两种颜色。
二、颜色划分 为了让小伙伴更好的理解各种颜色的区别,我们用人眼来模拟色盲检测卡(网上找的有点模糊,将就看)。同样是一堆色彩,但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眼睛里的锥状细胞对不同波段的光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从而造成了色觉的差异。 我们把绿色分为了6个色调,分别用数字1-6表示。其中,1是饱和度最高、最明亮的绿色;6是最淡的绿色。如下图: 在我们的感官中,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朋友来说,判断一件翡翠颜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视觉感受。而色彩感的好坏又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身体状态的影响。比如,年轻人跟中老年人在感受上面就会有所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色彩的感知也不同,因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颜色。在挑选翡翠时,只要感觉好,就是买到了好颜色。不过,能识别一些常见的误区也是很有必要的。不然,花大价钱买回天然A货翡翠却发现颜色被染色了,那可就亏大了!下面我们来了解下最常见的几种染色的手法。
三、颜色误区 除了天然翡翠外,市场上还有很多B+C货翡翠。这些翡翠经过染色处理,颜色效果跟天然翡翠十分接近,如果不仔细观察或仔细研究是很难区分真假的。因而在购买时必须小心谨慎。
翡翠的颜色种类很多,但不管翡翠有哪些颜色,我们在给颜色进行评级的时候,都会考虑“艳”、“正”、“浓”这三个字。
“艳”:指颜色的鲜艳程度,也就是指颜色的饱和度;
“正”:表示颜色的色度纯正,不带其它颜色(比如绿色不偏青不带黄);
“浓”:指颜色的深浅程度(也叫密度),颜色的密度。在颜色的“艳”、“正”、“浓”中,颜色“艳”和“正”是颜色饱和度和色度纯度的反映,二者是决定颜色本色的关键因素。在颜色的“艳”、“正”、“浓”中,最能表示颜色的本色,所以“艳”和“正”对颜色的影响最大;而颜色的“浓”是表示色深的程度,也就是指颜色的密度,由于翡翠具有多色性,颜色在不同方面密度是不同的,所以颜色的浓度(即密度)对翡翠的质量影响不如色度的“艳”和“正”的影响大。
颜色“浓”(即色深的程度)对翡翠的影响仅次于“艳”和“正”。颜色“浓”(色的密度)主要分为深色和浅色,一般在同一个颜色系列中,饱和度相同、色度纯度相同时,颜色深于色的密度大者为好;但是任何颜色在“艳”和“正”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若色密度太浓(深)则使视觉产生疲劳,反而使颜色看上去很脏、很暗。
通常绿色翡翠多出现在硬玉和绿辉石的二元体系中,所以绿色翡翠的色性具有多色性,所以绿色在平行于裂开面上的密度较小,在平行于光轴面上的色密度较大。根据同一批色性相同的翠绿色毛料在平行于裂开面的色浓度为50%的情况下,得出其最佳的色密度为80%~90%的色浓时最优,即看上去很舒服,具有透明-半透明的玻璃光泽,且有一定的水润度。
“匀”也是翡翠颜色的重要特征。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也是颜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颜色的均匀可分为三种:全绿、半绿和飘绿或散点绿。一般全绿最好,但很多全绿的翡翠常带有一些黄色、水黄、油青绿;半绿的情况颜色不均匀,绿色常呈条带状、柱状;而飘绿或散点绿一般常出现在白色、青白色、油白色、紫色或藕粉色的翡翠中,多以点状、片状、团块状、丝缕状等出现,颜色分布很不均匀。虽然“匀”是颜色的重要特征,但很多不“匀”的翡翠经过人工琢磨后都可成为非常漂亮的首饰和工艺品。因此“匀”对颜色的影响程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