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叫翡翠有点干?
“种水”,这个词在玉石圈子里,是评价玉质优劣的通用词之一。 除了种水,还有: “底”“底子”“净度” “润度”、“透明度” 这些概念经常出现在玉石买卖中,有些行业人员也会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货品。
那么这些看起来差不多的词汇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玉石有所了解的人,肯定知道这几个词不是指同一类事物的,不然也不会用如此多的词汇来形容了。 要解释这些问题就要先从玉石的结构说起。 因为玉石是一种多矿物的集合体,所以从微观角度看,没有一种宝石是绝对纯净的(除蛋白石外)。 也就是说,即使是看起来一样的玉,内部也是千差万别的,影响它的光学性质(颜色、透明度)和物理性质(硬度、密度)的因素有很多。
从矿物组成方面看,可分成硬玉型(以钙铝硅酸盐为主)和软玉型(透闪石玉或阳起石玉)两大类; 从产状上看,可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和籽料; 从色泽上看,又可分为白、青、黄、墨等色玉; 从形状上看,又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形玉; 而透明度和净度则是根据肉眼观察结果而定。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一颗玉时,要先看清楚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玉石,然后再判断其种的优劣。
当然,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人来说,判断一块玉的种水好坏可能只需要关注两个指标就够了,即透明度与净度。而这两个指标其实也反映着玉石的“种”的好坏。因为种水的变化对玉石价格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比如同样是一块白玉,如果它很透,我们就会觉得它种得很好,价值自然也高;而如果它不太透,我们就会觉得其种水不好,价值也就低。
而对于某些特殊品种的玉石来说,净度甚至比透明度更重要。 例如,冰种飘花翡翠,虽然有着极佳的水头(透明度好),但如果带些杂质或者纹裂的话,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而老坑翡翠虽然透明度欠佳,但在无纹裂的前提下,价格却可以跟冰种相差无几。 这正是因为“净度”这个指标对这类玉石的价值评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