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知道翡翠好坏?

景佳丹景佳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在鉴定翡翠的“古”中,其实是有误解的。 古代的鉴宝,其实主要指的是鉴别玉器真假,而不是指鉴别玉器的品质——当然,真假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导向对玉石质量的评价。 但人们通常所说的“某某古玉”、“传世古玉”,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指代玉器的时代风格或样式风格而言,并不是特指这块玉是古代的。 如果非要说“某某古玉”中的“古”字是指代“历史久远”的意思的话,那么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如果仔细观察文献记载和传世古玩,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人们对一件物品的“年代久远”的感觉是随着这个物品的年代接近现代而不断消减的;反之,则是逐渐增强的。 比如一件明代瓷器,一个清中期玉器,一块民国砚台,一块汉代石头……虽然它们的年代距离我们都很遥远,但人们见到它们时,总会下意识地给这些器物赋予上个年代逐渐靠近现在的。

比如看到一件明代家具,我们会觉得“确实有点历史了”——虽然它不过是明代的;看到一件清晚期瓷器,我们会下意识觉得“这玩意儿有上百年了”——即使它不过光绪年间的;看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碎片,我们会觉得"太古代远了,至少也有几千年前了”……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总是认为时代越近的东西越是先进,越是值得推崇。尽管明朝的瓷器比宋代的瓷器更为精致,但明朝离我们太远,所以我们下意识总是青睐宋朝的瓷器。尽管宋代的经济和文化远超汉唐,但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唐朝的兵器、汉朝的石刻总要比宋朝的笔墨要优越一些。

所以,用“年代久远”来指代“历史久远”,用来形容一件文物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多大错的。 回到正题。古人识别翡翠的好坏吗? 当然要。而且跟我们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而差的东西往往就没有人愿意要。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把“种水色”区分得如此精细罢了。

古人评估玉石的品质,往往是结合纹理(结构)、颜色两个因素来综合判断的。 其中,又以前者即构成玉石的矿物颗粒的细腻程度作为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只要细粒的结构明显,质地致密,做工又比较好的话,不管是什么颜色的翡翠,都会受人们的欢迎。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幅清代的《籽料雕琢图》或《玉雕图》的手稿时,图中所呈现的玉石原料的材质特点,总是符合我们现在对于“好翡翠”的标准的。 而到了近代,由于机器分选的使用,使得劣质原料无法做成成品,于是翡翠的“种水色”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端。

岩胤贤岩胤贤优质答主

在那些古老的年代,要得到一件好的翡翠饰品或器物,得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不仅仅是那些贵重之物和金钱。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为了得到一些好翡翠,甚至还得搭上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所以那一块块光华美丽的翡翠,不仅拥有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意义,也蕴含着人类的苦难。

当然,如此贵重之物又岂是可以轻易亵渎的,翡翠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和玉相提并论的,对于玉的喜好和欣赏品味同样可以施加到翡翠上,同时,人们对翡翠的鉴别方法和品质界定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翡翠的早期鉴别,主要集中在对颜色、透明度、种份和水份方面,具体而言是“青中要绿,绿要鲜嫩;水要足,净度要高”。对于翡翠行家,看一块翡翠的好坏主要还是通过肉眼来观察,在那些缺乏科学技术的年代,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能把翡翠鉴别得8-9分准确。

行家鉴别翡翠第一眼是看色。因为颜色是决定翡翠价格的主要因素,而最好的颜色就是被誉为翠中之王的翠绿色。但是翠绿色是一种高标准颜色,能够看到此种颜色的翡翠并不容易,所以对翠绿色的要求是绿得纯正,绿得饱满、绿得鲜艳,色中无杂。比翠绿色次一点的绿还有蓝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