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翡翠石头有几种?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缅式翡翠大致可分为6种类型.
1、山料 俗称“水石”,多呈土状或砖头状,棱角分明,由于受到地下水以及地质运动的影响,表面通常会比较润滑,也有部分会保留有自然形成的纹理。品质较好的“水石”,经过打磨加工后,也可达到很高的硬度(莫氏约6-7),具有较好的韧性及耐久性,可保存长久,流传后世。 这类品种一般质地较差,结构较为疏松,且水头短。由于抛光面较粗糙,所以光泽感不强,显得比较干。颜色多以绿、灰绿为主,少部分为紫色,但色调不够明朗鲜艳,亦称“豆青”“菠菜绿”等。此外还有少量白玉,但肉质很粗,杂质较多。
2、山料碎块 这是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者质量差的原料,经人工挑选后,加以雕刻,亦可成器。多数不透明,但也有少数达到半透明,其绿色较浓,但也有色不匀、有黑斑者,抛光后绿得发亮,但不艳。 有的山料碎块经过琢磨加工甚至可达宝石等级。如油青种的翠玉,透明度佳,水头好,绿色浓郁深沉;墨翠,即黑色的翠玉,主要作为玉器材质,在雕刻成品后,经打磨抛光的工序,也会呈现出亮丽的色泽,而且经久不衰,非常耐脏,即使长时间处于阴暗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润泽明亮的视觉效果。
3、老坑玻璃底 也称“冰底”或“糯底”,指质地极为细腻,透明度高,接近玻璃体的玉石材料,几乎全由均匀细小的纤维交织而成,这种组织结构使老坑玻璃底品种的韧性和耐久性极佳,不易受损,即便是在高温环境下也不易变色。 老坑玻璃底的绿色纯正柔和,有时会有色带分布,多为带状,也很少有颜色的分界线,颜色分布多十分均匀。但由于质地太过细腻,缺乏足够的结构紧密度和矿物晶隙,使其硬度相对较弱,容易损伤,不宜进行复杂的雕刻和抛光处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老坑玻璃底品种主要为绿色和紫色的,白色品相较少。其中以绿色为例,有些颜色偏黄而不正,有些人偏蓝而不正,也有淡绿、深绿、阳绿等各种情况,需要加以区别。
4、新坑玻璃地 又称“冰种”,“蛋清地”。其性质与老坑玻璃底相近,只是比老坑玻璃底品种相对要粗糙一些,透明略微差一点,硬度稍大些,抗磨能力要强于老坑玻璃底。 新坑玻璃地的绿色往往比较鲜艳,但色调不够纯净,常伴有浅灰色的调子或是蓝色的调子,有时候可以看到绿色的色调中有一缕一缕的色带,这就是新坑玻璃地独有的特征之一。
5、干青种 其硬度较高,脆性强,透明度较好,绿色纯正,色调丰富,从淡绿色到深色绿色都有,但绿色中常常夹杂着灰色、蓝色调,因此色彩看起来很呆板。不过,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方法,也可以让其绿色看起来更鲜阳。 干青种的玉质密度高,结构相当致密,用强光手电筒照射表面,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结构。
6、油青种 其特点正好与干青种相反,硬度较低,不耐损,但是透明度差,颜色很深,有着类似油脂的光泽,所以得名油青种。 油青种的颜色往往偏暗,有淡淡的青色或者是青色当中带着一点灰黑色,如果含有矿物质的铁离子越高,颜色就越暗。当然,含铁量高的油青种也是最有价值的。另外,油青种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氧化硅,所以在灯光下看的话,会带着一丝丝的荧光,非常的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