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翡翠怎么判断?

胡秋社胡秋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挂件是清乾隆年间的,不过当时并不叫“翡翠”而称之为“翡玉”或“翠玉”。 《梦梁录》中记载了这么一种东西: 又,旧例:御路用金线铺地、珠帘、翠幕;宫中行礼毕,赐百官宴于聚景亭,亭子周围遍插翠羽,盖以珍珠结花笼之…… 这里的“翠羽”应该就是翡翠的鸟羽饰物。还有在圆明园中,慈禧太后的寝殿名为“芝仙馆”,墙壁上就嵌满了各种颜色的宝石,其中就有绿宝石(也就是翡翠)雕刻成的图案。

到了晚清时期,满清宫院里到处都是盛着翡翠玉器的玻璃柜,据说光是摆在外面供皇帝、太后欣赏的玉器就有上千件之多。 其实啊,乾隆年间从缅甸贡来的明秀芝兰(翡翠)就摆了足足有五箱,这些翡翠的质地都好到没话说。但是!乾隆爷还是觉得不够好,还让工匠们用其他的玉石仿制,按一件原玉配三件仿制的规矩来制作。 所以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翡翠工艺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做成的饰品也是精美绝伦。 这里有一组数据大家也许不知道,据考证当时清廷每年要消耗二百五十公斤左右的上等翡翠原料。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的20吨左右,足以可见清朝对于翡翠的钟爱了。

佘沛柔佘沛柔优质答主

翡翠这个名称自古就有,“翠”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现,本意指青绿色的鸟。“翡”字在汉代典籍《说文》中有注音但没有注释。在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丽色赋》中有“红壁斐房,玉润翡光”的诗句,“红壁”指翡翠鸟,斐为红赤色,翡光当指红赤色的光。可见南朝时期翡翠已经有颜色的含义。

宋代《太平御览》中记载:“蓝田县东三十里有山,其石如玉,琢之可以为乐器,故名蓝田”;“蓝田出美玉”。“蓝田玉”是清代前历朝用玉的主要来源,是独山玉的一种,也称为“南阳玉”。“翡翠”的名称在明朝后期出现在典籍中,当时“翡翠”是指碧绿色的玉。翡翠在清代才真正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被命名及被人们接受。

清代翡翠的鉴定主要以老工艺手法来鉴定:(1)观察颜色,一般颜色发“邪”、发“妖”、色散、色亮得不自然,玉中颜色与底子脱节,颜色与底子内外不一致,则可能是染色翡翠。(2)观察石纹,一般真翡翠的石纹十分细腻,裂纹、杂裂较少,肉眼观察石纹不清晰,有些优质翡翠肉眼观察不见石纹,呈玻璃状或冰状,但用放大镜观察可见石纹。染色翡翠B货和C货的石纹一般肉眼就能看见,呈芋头丝纹或冰裂纹状、萝卜纹状,且石纹杂乱。观察裂纹和杂裂,可用1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在裂纹和杂裂处若发现有胶和染色剂的特征,则可能是处理过的翡翠。(3)观察绿色的形状和色调,翡翠的绿有脉状、丝状、条带状、团块状及点状等形状。绿色色调浓淡不一,颜色与底子的色调有明显反差,给人的感觉是“活”、自然、纯真。而染色的翡翠其颜色一般呈丝网状、暗红色,颜色不“活”、发闷、不自然。(4)掂“分量”用手掂量“钢”,即翡翠的“分量”。翡翠的密度大,一般3.3 g/cm3左右。而与翡翠较相似的黝帘石化斜长岩、绿色硬玉岩、钠铬辉石(Ni—Cr)玉以及处理的翡翠B货+C货其密度低于翡翠,用手掂量“钢”时感觉较翡翠轻。另外,还可以通过“水头”(即透明度),翠性(解理)等来鉴定翡翠的优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