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色翡翠怎么还原?
“沁”,在行内指翡翠表皮或内部与质地之间的颜色分布状态。有“皮相沁”、“颗粒间隙沁”、“原生色沁”及 “次生色沁”等。 其中,“皮相沁”一般又分为两大类—天然色和人工染色。
1.天然色是指原本存在于翡翠原石表面的色调,这些色彩多呈云雾状、条带状分布,由于是原生形成的,所以叫做“原生色沁”。 因为原生色是在石材形成的过程中,由矿物质沉积而形成的,所以无论深浅,均为翡翠的本色。
2.人工染色则是利用化学药品将白色或者淡色的翡翠原料染成深色,通常采用浸染法,即把染料浸泡在硫酸溶液中制成染料液,然后将原料浸泡在里面,数日后取出,用清水冲干净就可以着色了。
这种经过染色的翡翠,表面颜色均匀、丰满、通透感差,并且颜色常与基底部分融合,形成较为明显的过渡,尤其是深色的翡翠经染色后会明显变灰。 还有一些特殊的“沁”,如“灰沁”、“黑沁”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原矿受到氧化作用,内部铁质元素逐渐氧化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色调较深的物质渗出表面造成的。这类“沁”往往与矿物成分或结构有关,而且具有渐变的特点,如“灰沁”是从翡翠的表层向里逐渐加深的颜色。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沁”以外,还有少量珍贵的“血沁”(又称“血珀”)、“蜡样沁”以及以硬度计的“水沫子沁”等等。
沁色翡翠,简单点说就是被杂质浸染过,通常有黄、红、褐、黑的色泽(一般为次生色“褐铁矿”)。那么,如果遇到一块被黑褐色浸染的翡翠,比如乌鸡种翡翠等,应该怎么还原呢?
沁色翡翠还原则需要利用翡翠的解理性质,比如:
1、黄铁矿浸染翡翠
这种翡翠主要由黄铁矿浸染而成,通常表现为褐黄色。黄铁矿与翡翠的解理不一样,如果黄铁矿含量不大,我们可以用处理过后的酸与黄铁矿反应,将其去除。这类翡翠处理过后的质量相对较好,比较容易辨别。
2、褐铁矿浸染翡翠
褐铁矿浸染翡翠也是经常能见到的,其质量与黄铁矿浸染翡翠差不多。处理方法也是类似的,主要靠溶解杂质(褐铁矿)而获得较好质量的翡翠,相对容易辨别。
3、蛇纹石浸染翡翠
这类翡翠大多来自广西,被浸染成了碧绿色。蛇纹石与翡翠的解理差别很小,两者同时受力容易破碎成小颗粒,因此这种翡翠破碎后呈现为“柳絮状”。通过强酸处理,可以将蛇纹石反应去除,但是这种翡翠容易受酸侵蚀,因此容易留下蚀坑、蚀点。
4、石英浸染翡翠
石英浸染翡翠多呈灰绿色,由于翡翠与石英的解理差别也较大,用强酸可将石英去除。受沁翡翠由于大部分是山坑料,因此容易受酸作用形成蚀坑、蚀点,这类翡翠常被称为“麻皮种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