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戗色怎么鉴别?

钮凡桢钮凡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 戗 色” 是业内一个比较专业的词,它指的是在绿色底子上出现红、黄两色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翡翠的鉴定中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判断的问题,只要记住几个特征就可以了。

1、 颜色分布是有规则性的,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存在。比如,如果在一块绿色底子上出现了散落的红色斑点(点状)或条状的红色(条带),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块翡翠出现了 “ 戗 色”;反之,如果在绿色基底上只有少许的点状黄色,那么这一块翡翠就并非 “ 戗 色” 了。当然,这种情况是需要反复仔细观察才能确定的。

2、 在判断一块翡翠是否 “ 戗 色” 时,我们可以将光线打亮一些,然后观察它的底部,如果发现有红色的底色出现,那么就说明这块翡翠存在 “ 戗 色” 的现象。不过,这种辨别方法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一些天然翡翠在表面摩擦后也会出现浅红色,这种颜色会随着摩擦而逐渐加深,所以最好是用干净的细绒布轻轻擦掉表面的灰尘和油脂后再仔细观察。 如果发现确实存在 “ 戗 色” ,而且红色部分均匀而鲜艳,那么这件翡翠就属于不错的了。但如果红色部分是集中在某一块区域,并且颜色偏暗,那就说明该块翡翠的水头干,价值较低。

陶紫涵陶紫涵优质答主

染色翡翠就是俗称的“B+C货”,“B货”是浸泡过有机染色剂的翡翠,行内人亦称之为“泡油货”:而翡翠“C货”指的就是染色翡翠了,一般是通过将翡翠浸入染液加上热,压等手段,目的是为了改变翡翠的颜色,一般多用于质量较差的翡翠。目前染色的对象多是白玉,主要染色品种是翠绿色翡翠但市面上绿色、紫色,红色等等种类也是应有尽有。

目前市面上,翡翠首饰最常采用的染色剂是铬铝红及翡翠绿、翡翠黄等等有机染料。由于浸染工艺不断改进。现在染色翡翠已经与多年前质量较差的染色翡翠有极大差别。在质量上欺骗到行外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染色翡翠的鉴别方法有很多,例如浸水法、稀乙酸法、热针法,滤色镜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借助一些试验药品和器具。往往在专业鉴定机构或者是在大型的玉石珠宝市场上运用。如果个人在购买玉石首饰的时候,如何快速准确的应用简易的方法来鉴别翡翠首饰是否经过染色呢?以下就一些简易有效的鉴

析说明文字。

观察翡翠的色调

染色翡翠的颜色往往呈现出鲜艳的翠绿色。虽然近年来染色工艺提升,多层浸泡的翡翠色调会逐渐变得柔和艳绿。但是由于染色翡翠的颜色成因和翡翠本身的色形的绿色成因是不同的。所以染色翡翠的绿色往往看上去过于鲜艳,不够柔和自然。如果过于鲜艳,可以基本判断是染色翡翠。

观察颜色分布

观察颜色的分布是鉴别B货或染色翡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染色翡翠往往为了掩盖翡翠原石原本的褐色。或者因为翡翠原石底色较差,在染色过程中会以全浸方式处理。这种染色翡翠的颜色在矿物颗粒间不均匀浸染分布。颜色主要集中在白色颗粒间的缝隙及裂隙中分布。颗粒边沿颜色较深。矿物颗粒间界线分明,色散效应明显,绿色与白色呈格子状相间分布。如果翡翠颜色为“杠子绿”、“菠菜绿”、“水绿”、“石绿”、“死蓝”等等色调的绿色,往往可以确定为染色翡翠。

观察翡翠表面

有些染色翡翠是局部上色或仅在表皮上浸染上色。这种翡翠观察表面颜色会看到颜色不自然。缺少翡翠独有的玻璃光泽;如果观察翡翠表面,发现翡翠表面出现桔皮效应现象,可以完全判断不是染色翡翠。如果观察表面出现小毛坑和冰点现象。翡翠首饰可能为B货翡翠或B+C货翡翠。

观察密度

B货翡翠和B+C货翡翠由于在酸液浸泡过程中,内部出现了很多微小空隙。虽然经过充胶处理。但是有机胶不如翡翠致密。所以密度低于正常翡翠。因此佩戴或者存放过程中容易出现黏手、黏尘的状况。可以通过用手擦拭翡翠首饰表面感觉感觉是否有打滑黏手进行初步判断。虽然正常翡翠也可能出现黏手情况。而B货及染色翡翠也有可能由于充胶不饱满或者注胶不纯净会出现不黏手打滑现象,但是从总体上而言,B货及B+C货翡翠、C货翡翠多数情况下会出现黏手情况,从这个方面进行判断也可以得到一定辅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