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白色丝线是什么?
这是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混入的杂质矿物形成的色带。这些杂质矿物是一些含碳的矿物质,在成岩期进入岩石中,后来由于高温高压的原因,这些物质溶入到翡翠的结晶体内,但在后面冷却的过程中,这些杂质又重新结晶出来,形成了现在的白色条带。 这种白色条带一般称为“絮”或“棉”。“絮”的形状通常为丝状、点状或者是团状。如果“絮”分布在翡翠比较明显的位置且面积较大,会影响翡翠的美观;但如果“絮”分布在翡翠较细小的结构中,其对翡翠美观的影响不大,但会影响翡翠的品质(如透明度)和价格。
从上述原理可以知道,影响“絮”明显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杂质矿物在形成过程中的聚集程度。而在后期地质作用过程中,这些“絮”的物质来源可能有所不同,如来自不同矿床的矿物因含有不同的致色剂而会有不同的颜色,但是前期形成的“絮”一般都是无色或者淡色的,这跟它们未充分染色有关。所以,通过染色的方法对“絮”进行改造是比较困难的。
目前市场上对“碎”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打磨磨去表面可可见的“絮”;
②抛光把表面抛光出光泽以遮掩“絮”;
③雕刻把带有“絮”的部位雕去,使作品整体看上去更为干净些;
④酸洗处理利用弱酸浸透石材,溶解里面难以清洗的污物,达到清洗的目的。
⑤上色上油法给有“絮”的部位上色或上油,使其与周围色泽协调一致。 上色前须先做试验,以免破坏翡翠原有的光泽和鲜艳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