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画竹名家是谁?
我是来看评论的,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中国绘画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花开在腊月,傲雪斗寒;兰草生于空山幽谷,不趋炎附势;菊花凌霜而立,高标孤节;竹则不同,它虚心有节,质朴俊逸,四季常青…… 竹,历来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雨横风狂三月暮,夜深人静月笼沙”……竹子那拔节而高的生命姿态、虚与静的美学品格受到文人的推崇。
宋代开始,文人群体中逐渐出现了“竹痴”,如苏轼,他一生喜欢竹,种竹、咏竹、画竹成了一大嗜好。 在中国历代文人眼中,竹不仅是清雅脱俗的象征,更是坚贞不渝、正直清高的象征。 所以,当明朝朱元璋以“竹”字为姓时,大臣们都吓坏了,生怕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字,以为大难临头,纷纷申请改名。
没想到,朱元璋只是觉得这个姓很可爱,并没别的意思,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今天要说的是近代以来著名的“画竹大家”——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官职翰林院编修、宝应县知县、山东学政等职。工诗词、擅书画,尤善画竹,创“写意”画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王原祁、恽寿平齐名,号称“南朱北王”,现存有大量绘画作品与诗词文集。
郑板桥的《修竹新篁图》中,新翠的竹叶密密匝匝,淡墨染就的修长挺拔的竿干,给人一种清秀俊朗的美感。另一幅《墨竹图》中,笔管挺直的竹子向两旁延伸着细长的枝叶,仿佛要把自己的潇洒轻盈向观众展示出来。他的画疏密有致、韵味十足且富有生机。 除了画画,郑板桥还写过不少诗文,表达自己对竹的喜爱之情。他在《题墨竹》中说:“竹子不是花草,却有花的气质……如果世上没有竹子,我的诗笔将要寂寞了!” 而在他流传下来的众多作品中,有一副奇特的“竹子”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