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大篆怎么写?
现在能看到的“大篆”书体,大多来自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个别来自甲骨文或石刻,如秦量诏版)。这些文字的形制比较整齐,大致呈长方形,左右对称;笔法较为简单,一般只有直线、曲线和横平竖直的线条;字形结构也比较固定。 由于青铜器铭文的字多是单字,且多为吉语类,所以很难见到完整的句子,就更难见到通篇文章了。我们只能看到单个的字或者由几个字排列而成的“字样”。
1982年,在湖北随州出土了一件春秋早期的曾侯乙编钟。这件文物上刻有3000多个篆文,字体较之金文更加整齐秀丽,也更容易欣赏。
另外,1995年在陕西宝鸡齐家村还出土了一只战国时期的铜簋,上也载有三千余字的小篆文字,内容大多是吉语,如“万福攸同”“多孙有福”“子孙满堂”等,反映了周代贵族家庭祭祖时所用的祭器上所镌刻的文字。这两处考古发现的篆文,对于研究小篆乃至隶书的发展演变过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完整的一篇古篆文文章,是出自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的一份手卷。这份手写本《尚书》篇目,共四十余行,三千余字。其作者不是一般人,而是唐宪宗李纯当年的宰相武元衡。此件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这篇古代“大篆”文章字数不多,但也相当不容易了。其他文字史料则更是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