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产生原因?
这个问题问得真时候,我正好最近写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就把原文粘过来吧!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汉字演变的轨迹”这一话题的话,我想应该是这样——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变,人类越来越看重语言本身的功能。由最初用来记载语言的“形”,到用形来表示语言的声调符号——音素文字,再到用形码表意和表音的拼音文字,人类的文字进化历程其实是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用最少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来表达最大化的信息量”。而汉字恰恰与这样的进化趋势相反。它的字形越变越长、越变越多,所记录的语言反而越来越少,以至于今天的汉字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意文字了(因为汉语中80%以上的词都是形声字),而是变成了一个兼有形、声两种特征的象形文字。
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直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字体的演变规律大致是这样的:先是由单个的字形发生变化,然后发展到整行、整段的形态变化,最后导致整个汉字书写系统的变化。
古文字的字体变迁是一个大规模群体事件,每个字符都牵扯到它所在字库里的所有字符。比如有一个字发生了形态的变化,那么和它形似的字都会一起发生变化;又如一个字发生读音变化,那和这个字同音或近音的字也都必须跟着变化。所以研究汉字的演变就要像破解密码那样,把每一个形状相似或发音类似的字符串联系起来研究。
由于我们的祖先是从象形文字起步走向成熟的表意文字的,所以每个字符一开始的时候,它们的形状是和它们所代表的语素的外在表现形式相一致的。这就导致了文字系统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字族”和“字根” 比如“高”“上”“丰”等等,它们代表的语素在外形上都具有某种共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字的外形特征推测新字的创建法则。 但是到了后来,文字系统的复杂性导致这种“造字本义”逐渐模糊,很多文字看起来似乎并不具有明确的造字本义了。
实际上,作为形音义一体化的符号系统,汉字在演变中不但保持了自身的系统性,而且也保持着自己的完整性。我们虽然看不到汉字创造时的造字本义,但我们可以凭借汉字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推导出每一个汉字创建时的大体思路。这就是研究汉字演化过程的要领所在。
以上是我发表在知乎上的文章《汉字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的摘抄,希望能给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