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币吗?

水博然水博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确实铸造过金币,但不是主要货币。 先秦主要是黄金刀币和圆形金饼。其中以刀币为主,有齐刀、楚刀等。因为古代冶炼技术有限,金很软,没法做成板状或卷轴状的纸币,所以一直使用铸币(金属铸币)。战国时代各国都大量铸造金币,但规模不大。如齐刀每枚重8g左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黄金一斤(大约300g)为一个单位,称为一金,20个为一镒[yì]。可见当时一镒约1.5kg,很重的了。汉朝继承秦制,西汉初期一个单元约为160g,东汉时期约为140g,相差并不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板状的纸币“麻纸”,而且流通范围也很广。但是金币仍然流行。魏文帝时开始铸币,但此时币值变化很大,一会提高,一会降低,非常混乱。到了唐代,实行银本位制,以白银为主,金子为辅的货币体系。唐太宗时规定:一两金子兑换十两白银,一串钱(一千文铜钱)换一两金子;唐玄宗时又做了调整,一两金子替换五两白银,一万串钱换一两金子。

宋代时,黄金价格略有下降,但仍然是贵族和富有人士的奢侈品。《宋史·食货志》记载:“金器之用,行于世者三十事……而饰物不过十余事耳。”这些装饰品价格不菲,需要30件物品才够。比如打一个戒指面需要200g金子;做一根项链需要1.5kg金子;做个发簪要700g金子等等。但宋朝时货币制度并不完善,经常乱涨价,让百姓和商人非常不满。

元代时实行粮钞兼用制度。即除了金银外,又以粮食作为主要的计价单位和货币。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规定:中统元宝钞一枚折换南粮二石(大约400公斤);而北粮一石,仅能兑换到中统元宝钞六枚。也就是说南方米价是一石,只能兑换到6枚中统元宝钞,合0.6克金子。到了明代中后期,北方有些地区出现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时,一斤猪肉的价格,已经达到一个单元(20铢)银子了。到了天启年间,竟然达到10两银子/斤的地步。这时候买一斤肉的钱相当于买半斤金子的钱了!真是匪夷所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