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石产自哪里?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玉进行开发的国家之一,先秦时期人们对许多矿物和微量元素均有认识,但并不清楚它们形成的原因。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玉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对各种不同的玉石进行了分类。西汉末年,文学家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了玉的起源:“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外著,义之上也;叩而声清扬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这段文字不仅概括了玉的主要特征,还首次提出了玉的“五德”说。这“五德行”后来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并不断加以细化和补充。明代学者李诩在《修身三要》中补充道:“故凡阳刚直者皆仁也;文理细密者,皆智也;坚重凝滞,虽经琢砺而泽润不衰者,皆勇也;瑕瓋微疵,人不见疑者,皆洁也。” 可见,古人对于美学及道德范畴的认识与研究同样博大精深且具有现实意义。
汉代的人们还认识到玉的硬度与刀具不同、颜色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等特性。这些早期关于物质性质的理论探讨为后世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人们开始用透射光电来观察玉石内部的结构(即现在所说的透光性),并用温度计测量玉石的温度,进一步证明玉是一种天然宝石。同时,人们还发现了翡翠,并将其与软玉一起列为中式古典玉器原料的主要来源。
元代以后,随着开采技术和工具的改进,人们能在更加广阔的区域寻找矿床。于是,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等玉石品种逐渐出现在玉器作品中。虽然这些材质的玉器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明清时期的玉器制作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人工染色技术来伪造绿色或紫色玉件,这种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鉴别古玉的真伪和年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