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币能升值吗?
先说结论,航天币可以升值,但升值的空间有限。 先放两张图,分别是中国航天币和外国宇宙空间主题系列银币的市值走势。
美国是航天货币的发源地,2018年NASA举办首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龙太空舱迎接航天员进入轨道,由此引发全球对于宇航业商用化发展的热潮,各国陆续发行相关纪念币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加拿大于2019年4月17日发行了“探索无限”系列的第一枚硬币—— “发现新世界:哥伦布”。 澳大利亚在2020年2月6日发行了新系列的纪念币“探索神秘的外星生命”——“寻找外星人的尼安德特人”。 而中国的第一枚航天币则是10元面值的“探月工程”,由上海造币厂于2014年发行的,至今不过七年的时间。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首枚航天币的发行量高达3亿,而美国的首批只有5万!虽然后面美国也增发了,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还是少很多了。再加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高价商品(房子、车子等)抑制策略,所以人民币的购买力要比美元强不少。单就货币数量来说,我国的这枚航天币升值空间就要比美国的要大一些。 但若仅仅只考虑量的话,那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其背后的价值,是不是能够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如为了促进房地产的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相当于我们国家每年生产175个印钞机(按一台印钞机2亿元计算)。而这笔资金一旦流入市场,无疑会抬高物价,削弱人民的购买力。同样地,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其他领域,比如石油价格,最近也是屡创新高。
我们知道,物质的价格是由于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方面我们要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那么就要看我们是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的。 如果我们大力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消费,让货币更多地流动起来,是很有可能把GDP拉动到一个新的台阶,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物价的上涨;如果我们紧缩货币政策,不加节制地发行钞票,也可能遏制住通胀的势头,可如此一来就可能造成经济下行的压力。 这就像是一个悖论,如何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