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是不是中国书法家?
“书圣”这个称呼,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到王羲之的头上(王羲之后人把其祖王的书法墓志刻出来流传,后人读到其文彩卓绝的墨宝,感叹其为书圣)。元代以后,一般人都将王羲之与钟繇并称为“钟王”;到了清代,人们又常将王羲之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列,并称“楷书四大家”。 至于说到“书圣”,一般认为有两个人符合这个名号——王羲之和他的孙子王献之。
不过如果说到真正的“书圣”,那只有一个,就是颜真卿。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道来—— “书圣”这个称谓,其实是有一定指代的,指的是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最高书法成就的人。比如东汉末年,蔡邕得到“汉三老”之称,就是因为其书法在当世无双,被后世尊为“书圣”。西晋时,皇甫谧称赞王右军父子说“夫子之先哲王逸少,始以忠孝扬名;次以德言称美;末以草隶成名,可谓兼美矣!”这里提到王逸少(即王羲之)“草书”之名天下。
也就是说,一个书法家要被称为“书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一朝代该书的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他(她);二是他的书体在这一朝代最有影响力。 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王羲之的话,其实是不太合适的。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那个时代的书法最高成就的代表是晋代几位著名的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张芝、崔瑗、韩翊等,其中张芝可以说是王羲之的前辈,而其他几人跟王羲之同时代。但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张芝以草书知名,而其余几人以楷、行著名。
如果说王羲之在这个时期的书艺可以超过同时代的所有人,倒也是可以称之为“书圣”的。但问题在于,东晋时期“书圣”的名声并不是他的专属称号。
唐代张怀瓘著《书断》评价王羲之云:“(王羲之)真迹妙品,未能千首。其行书《乐毅论》、《兰亭集序》、《大道帖》、《初月帖》,行行如流水,清爽不滞;草拟《丧乱帖》、《孔侍中帖》、《宣和书谱》卷十四引赵明诚《金石录》谓:“此数帖,皆王右军书,俊爽清锐,无复滞碍。” 张怀瓘在这几句话里提到了几个书名,都是王羲之的行书或草书作品,并没有提到他的字。可见在当时,提起“书圣”,不是指王羲之,而是另外几个人。
当然,张怀瓘既然已经提到“真迹妙品”,那就说明王羲之的字是真迹,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法书。不过,同时代的“书圣”之称并不是他的专利。
元明清三代,推崇王羲之之风日盛,于是乎,王羲之渐渐被“书圣”的光环所笼罩,其他人又被抹去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