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鱼是中国的象征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很多物种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中有些印记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牡丹被尊为“花中之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莲花被视为“水中芙蓉”等等;而有些印记也许早已消失不见,或者仅留有些许痕迹,比如孔雀的“雌雄异型”、鸳鸯的“雌雄同居”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现象叫做“鱼化龙”——指的是鱼类进化成龙的现象。
关于“鱼化龙”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东汉文学家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里有“化之为龙”的句子,这里的“化之”二字指的就是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到隋炀帝时,有了“鱼跃龙门”的典故,据《隋书·礼仪志》中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长洲苑内置水鱼跃之馆。”到了唐朝,这种进化现象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李亢所著《独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池中鲤,每至岁暮则群集于池边,目睛尽赤。人以墨染其背,直至来岁二月,色方消。”这其实就是将古代传说与科学观察结合了起来,古人观察到鲤鱼在腊月时眼睛变红,身体长出鳞片,就认为它是“龙”,用墨涂它的后背以作标记,等到第二年春天,红色的眼睛和长出的鳞片都消失了,所谓的“龙”也就没有痕迹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龙”其实是指鳞鱼即鱼类的进化过程,是一种比喻。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其中的生物学道理非常简单但却让人震惊——原来,每年的冬至前后,也就是阳历的十二月左右,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鲤鱼要开始准备越冬了,此时的它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来产生热量,因此它们的新陈代谢变得迟缓,食欲减弱,活动量降低。而由于脂肪是很好的热量来源,为了防止脂肪的积累而导致的肥胖,从而影响繁殖,此时体内的激素会刺激肝脏大量合成胆固醇,而胆固醇又是有机物的一部分,它可以构成细胞膜,形成人体组织,但同时它也具有蓄积脂肪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体内含有较高浓度胆固醇的鲤鱼会在这个时节明显发胖,它们的颜色也会随之加深。
进入腊月后,天气更加寒冷,为了减少体力的大量消耗,他们不再四处觅食,而是选择聚集在池塘或湖泊的深处,以此节省能量。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的侵袭,他们的新陈代谢变得更缓慢,对于食量的需求更是大幅降低,因此体重的增长也十分迅速。这时如果我们捕捉一条鲤鱼,就会发现它的皮肤十分粗糙,全身几乎覆盖着细密的鳞片,而且腹部的鳞片更为宽大,似乎随时会化为龙的雏形。当然,这些特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那么,除了从外观上可以看到这些变化外,体内的器官是不是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呢?很遗憾,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报道。不过,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外部特征,的确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进化的标准。毕竟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物种因为人类的介入,自身的进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走向衰退乃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