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9年民国时期多少年?
中华民国成立时,清帝退位诏书中说“惟中国幅员辽阔,情形复杂”,指的就是各省的独立运动尚未平息,所以不能贸然宣布共和制取代帝制;而北伐完成后,国民政府宣告统一,此时才正式建立共和政体。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建立的中华民国,实际开始于1928年。 至于题主所说的民国几年,则是指以1937年为界,之前八年国统区财政收入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在60%以上,之后九年这个数据下降至50%以下——这当然不是因为民国的经济在九年内倒退了八年,而是因为抗战爆发后财政收入大量减少所致。换言之,如果抗战胜利了,国统区的财政收入还能回升到60%以上。 民国初年的财政收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0万亿人民币左右,1937年是104亿RMB,1945年是205亿RMB。
因为历史条件不同,直接比较当时的财政收入和GDP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看看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变化趋势如何。 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1937年前的五年里,国统区GDP保持了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大约是三个百分点。而从1937年到1945年,由于战争的影响,GDP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年均增长率约为-1.8%。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937年到1945年间,尽管国统区的GDP整体上是下滑的,但是全国GDP的增长却几乎是直线上升的!也就是说,虽然国统区的GDP占全国的总比重是持续下降的,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根源在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土地改革并不彻底,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并未受到影响,因此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领域,国统区的经济并不是增长的。而且由于工业集中在国统区,因此尽管军费开支巨大并且不断增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国民政府的税收和外国对华投资的收益。换句话说,尽管国统区财政收入在战后缩水,但收入依然大于支出。这一点与抗战结束后迅速膨胀的共产党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