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聂什么来?
“家父书法造诣很高,特别是楷书,写的非常好!”他儿子在公开场合这样介绍自己的父亲。 这位老先生就是著名书法家——倪进祥先生。他的楷书确实写得非常好,清逸脱俗、俊朗雅致。尤其写小楷,那叫一个精致!看客们都喜欢极了。
可是当大家看到他的行书作品的时候,却纷纷摇头说:“字倒是挺好看的,只是结体单薄,气息平庸。”“这样的水平,居然也敢自称书法家!”“真是丢尽书法的脸!”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几幅他的作品。
上图为倪先生书法作品《曹全碑集字》 此为倪先生书作《兰亭序》 该作品参加中韩国际书画大赛,并获奖,被韩国国立博物馆收藏。
上面三幅作品,如果有人说字迹不太工整需要改进的问题,我赞同;如果说水平不够或技巧不足,我认为实在牵强。可能最大的问题出在对汉字结构的处理上,有些结构太过松散,看起来不舒服。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的。
再来看一幅他的最新作品。 这幅作品有一个亮点,您会发现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中心稳定,四周舒展”。这就是倪先生在练字时特别强调的“收放自如”的表现形式之一。 看到这里,我相信没有人再会说他的行书差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同是书法家,他人评价会高下来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
1.取法不同。有人评论他的字体,说像某某一样,可见他是以古典书风为主的。可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大家的,绝大多数都是以行草书为主。因此出现评价两极分化也就很正常了。毕竟审美取向在这里摆着呢。
2.风格不同。有人喜欢遒劲有力的,有人喜清雅飘逸的,还有的人偏爱端正谨严的……风格不同,受众群体自然有差别。
3.时代不同。唐代以前,我国处于笔帖发展初期,人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这个时候大家的审美取向是一致的。唐以后尤其是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崇尚淡雅,所以那个时候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追求清雅格调。明末清初时候,因为文人们受禅宗影响,开始追求天真烂漫,因此他们写的字(比如王羲之的行书)看上去都很灵动自然。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涌入,我们的审美开始西化,偏重于厚重、挺拔、力量的美。于是清末民初那些写字者(主要是碑学大师),他们的书法虽然也很美,却不符合当下的审美主流。于是评价自然就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