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工笔出现在什么时候?
画分写意、工笔。西画分油画、素描等,各有所属。但工笔画归于写意画范畴,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中国画的统称。所以没有工笔画一说,只有“国画”一词。 我国最早的画在彩陶上,有鱼、鸟、兽形图案,后来有了毛笔,出现了笔法。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出现了绢本可长久保存的绘画——壁画。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人物画盛行,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徐崇嗣《牡丹锦鸡图》等等。这个时期绘画题材开始丰富,除了人物山水画也开始出现,技法上也追求写实。但是还保留一些古拙味。 唐宋(公元618-1279年)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时代,也是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佛教兴盛,寺庙壁画遍布,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图绘者,莫不用笔,然用笔之法,乃自古相传,并非某人独得。”工笔画的用笔之法从此流传至今。同时期国外文艺复兴三杰也相继诞生。但我国工笔画却在这一时期走向极致,赵佶的《瑞鹤图》、《芙蓉锦鸡图》,宋徽宗设翰林书画院,以画供俸御玩,还有赵昌、王希孟等人,将工笔画推向高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文人群体崛起,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王绂等文人画家,推动了笔墨情趣在工笔画上的发展,形成“文人画”或“士夫画”。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延续了元明以来的画风,沈周、唐寅、仇英、文征明,把文人画推向巅峰的同时,也对工业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封建社会末期,文人群体依然推动着美术的发展,“四王”“四僧”为近代以来文人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宫廷画师,他们的作品追求工细艳丽,但格调低。
新中国成立后,在“艺术为人生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工笔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出现了新工笔画,陈之佛、于非闇、刘力上等人对现代工笔画有开拓性的贡献并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