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法家是怎么写僖?

阳悦阳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首先,这个字是草书的“衰”字,非“僖”字;且从字体特征来看,应该不是东汉末年的草书,而是晋代草书的典型模样。原因如下:

一、关于“衰”字的写法,汉代人写的《礼器碑》是这样的—— 对的,就是写《张迁碑》的那位汉朝大书法家所写的第二个“衰”字(第一个字是“其”)。如果单就字形而论,这已经是很标准的草体了。而且,此处的笔划虽然多,但结体仍然是紧促的。

二、接下来我们看西晋王羲之写的“衰”字——“ 这是王羲之写给崔敬邕的一封信中的“衰”字。与上面的汉代“衰”字相比,这一笔划是不是明显增多?而且,在字形上,王羲之所写的“衰”字已经呈扁平状,这一点跟唐代的草书已经很接近了。

三、我们再来看看唐代的草书名家孙过庭写了啥—— “ 这是孙过庭的草书墨迹《书谱》中的“衰”字。可以看到,此时笔划已经很多了,而且字形扁薄。但是,这里的笔画顺序仍然是有变化的,而且笔画粗细变化较大,有连有断。

四、最后我们来看看晋代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的“衰”字—— “ 这是王献之的草书《中秋帖》中的“衰”字。可以看到,除了笔画更多之外,字形几乎和西晋时期的“衰”字一样。这里所有的笔画都是连写的,没有明显断开的痕迹。

所以,从这个字来看,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魏晋的草书跟今草差不多?”而不是“怎么写”。这是因为,虽然汉晋时期人们的字形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像商周金石文字那样讲究“六书”规范,但人们还是尽量保持字形的相对规整。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草书虽然不拘泥于“笔顺”,但尽量照顾到字形(尤其是偏旁)的笔画搭配美观。虽然笔画多了,但由于书写时上下左右穿插避让,所以字形依然是相对的规整。这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小草”或“今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