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的书法家有哪些人?

凌燕南凌燕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号临川先生、澹斋,汉族,晋代书法家,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江南。他出身名门望族,灵秀之气遗传自父母,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书法天赋。他的父亲王旷是著名书法家,曾经做过尚书郎、淮南太守等职。

王羲之称谓中“逸少”两字,就是由他祖父王衍取的,因为王衍认为儿子王怀祖的字写得非常好,应该给王怀祖一个特别的称呼,于是就取了这两个字。而王羲之的名是他在世时朝廷所赐。“羲之”这个姓氏,则是他儿子王涣之的谥号。所以,后人往往称他为王羲之、王右军。

他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被后世尊为“书圣”。他的作品流传下来不少,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伯远帖》等。他首创的行书写法,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文字的风格和行进方向。 书圣之称,当之无愧。

草圣——张旭 张旭(公元685—750年),字伯高,唐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仕宦世家,喜欢草书,性格狂狷耿直。他为人洒脱不拘小节,经常醉酒后在墙壁上题诗,甚至用头、胳膊肘蹭墨涂墙。虽然行为放浪形骸,但内心极其敬重草书大家钟繇和张芝,因此苦练草书,最终造诣极高。

唐代另一位大书法家孙过庭曾说:“张公之草,运笔迅速,遒劲雄放……真可谓俊迈奇丽。”宋徽宗赵佶也非常推崇张旭的草书,称其为“草圣”。

张旭的作品现在多已散佚,只有《古诗四帖》《肚痛帖》《千字文草稿》等数篇保存了下来。其中,《古诗四帖》是他传世代表作之一,全篇四字一句,字字独立又紧密相连,气势流畅浑然一体犹如天成。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这两个人被称为楷书界的“双璧”,二人都是唐代人,出身都很好,家教优良,自身也很勤奋。他们的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骨力挺拔,而且非常讲究法度。但两个人写的字又有不同风格,颜体宽方朴厚,柳体细瘦峻峭。

我们现在的汉字书写,很多都是沿袭古代的楷书体。尤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试卷上面的答题,基本都是正儿八经的楷书。这种字体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经过颜真卿、柳公权的改进,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字体。 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字,在明代文征明的眼里,也是“颜如冠玉,柳似缚薪;颜黑身肥,柳尖身细”。

颜公的作品很多。最知名的是《祭侄文稿》,全篇大气磅礴感情真挚,据说这是为了祭祀他死去的侄子而作。另外,《争座位帖》也是他有名的作品。 而柳公的作品就更多了,小楷有《金刚经碑》《玄奘法师传》;行书有《复言帖》《蒙诏帖》;草书有《李邕答褚亮帖》《寒食帖》。不过,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楷书,比如《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颜筋柳骨”,这副对联,正好描述了他们两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代时,文人地位很高,于是很多文人就兼具了书法家的身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四个人,就是宋代书法代表性人物。 “宋四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但是当时说法并不统一。到清朝初期,才基本确定了“苏黄米蔡”的说法,“宋四家”也自此流行开来。

这四人的字各有特点:苏东坡飘逸洒脱,黄庭坚劲挺险峭,米芾灵动多变,蔡襄清淡婉丽。 苏轼的行书最能代表他潇洒自由的审美趣味,他的行书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笔画的粗细变化很大。就像这人个性一样,粗看起来颇不规矩,仔细一看却又很规整。

他的字,常被贬斥为一摊烂泥,实则韵味十足,富有自然天成的趣致,被赞为“清奇古怪”。

米芾比较喜欢写兰亭体的行草书,字写得比较紧凑,常常出现繁简夹杂的情况。但他每次写完自己都很满意。他常说:“刷字”,意思就是写字要酣畅淋漓,要痛快,哪怕有些瑕疵也不管它了。所以,他那错乱的行草书,其实是有意为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