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凸版人民币?
1980年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发行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到1964年),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这次发行的钞票使用凹印工艺,我们通常称为“凹版人民币”,而第一套使用的印刷工艺为胶印,因此俗称“胶版币”。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大量印制和使用过一种叫“凸版纸币”的货币。这是一种用凸版印刷工艺制作的纸钞,因印制工艺与目前普遍使用的纸币不同而得名。
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多次聘请德国人担任设计顾问和监制,在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创办过7家军用工厂生产印钞用纸,并采用凸版印刷技术印制纸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工厂有的被日军占领,有的被迫迁往内地。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军工企业大部分由人民政府接管。在此基础上,新中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印钞厂——北京印钞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80年至1987年间,国务院决定再次发行第三套人民币,主币有10元、50元、100元3种,辅币有1角、2角和5角3种,共计12枚。新的人民币采用了多种防伪措施,印制工艺上,主币采用了凸版印刷,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钞票印制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
为什么时隔多年后又使用了凸版印刷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慕华曾这样解释:“在纸张光洁度不高的情况下,只有凸版印刷这种‘欠压’的方法才能满足印钞要求,否则很容易造成钞票毛糙、掉色或字迹模糊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硬币中,50元和100元的图案是一朵美丽的牡丹花,1角的图案是象征富裕安康的梅花和菊花,2角的图案则是象征着团结、勤奋、勇敢的石榴。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图案,凝聚着中国钱币设计师的聪慧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