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什么样的钱值钱?
从历史角度,我们首先可以将我国货币发展史划分为原始贝币(主要指海贝和石头)、古代铸币(以铜铁等为材料)、近代纸币、现代货币等几个阶段。其中,作为古老的流通媒介的铸币又可分为金属铸币(金、银、铜等)和非金属铸币(陶制、瓷制等)两大类。 虽然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货币都有自身特征,但就货币的本质来说,其价值取决于它所代表的实物价值的量。也就是说,任何时代或地区的货币,只有代表一定数量的实物价值时才能起作用。如果所代表的实物价值量不同,即使形态相同,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如明代“永乐通宝”钱,虽然与乾隆帝时的“乾隆通宝”外形一样,但由于明嘉靖年间米价一般每石(100斤)在2至4贯钱之间,而到清乾隆时期却上升到6至7.5贯。同样是“永乐通宝”钱,明朝时每一枚相当于现在2元钱左右,而清朝时每一枚仅值一块钱左右。又比如同一时期的英国,最早发行的英镑与最后一期的英镑相比,前者一英镑大约可以买3磅羊肉,后者仅仅能买4盎司羊肉——相差近一半。当时中国人看到英国人花10便士买了块面包,会觉得他们简直是在挥霍金钱。 从当前的价值来看,我国历史上除了金属铸币以外,其他材质的货币大多已经毫无价值。这其中,古罗马帝国的铜币以及中世纪欧洲的大金币(约含黄金3克)等由于材质珍贵,制作精良,如今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不过,这些古钱毕竟流传至今数量稀少,价格极其昂贵。相比之下,我国古代金属铸币由于其总量巨大,保存完整者又不计其数,市场价值反而比较低。对大多数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讲,古钱是否值钱主要还是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史实意义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