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对号值钱吗?
楼上的几位都说错了,这种“对号”其实属于邮资符志(或者叫邮政资费标签)。它最早出现在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当时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邮政机构——天津邮政局,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邮票——“大清邮政官局发行”大龙邮票(图1);而与之对应的民间通信则采用“民信局”的形式,“民信局”是私人开办的传递信息、寄送信件的业务,它们一般会在邮寄的信纸右下角剪下一个小角作为投递的证据,这个过程就叫做“对号”,这个被剪下的角就是我们常说的“邮折”(图2) 。 随着历史的发展,“邮折”这一称呼逐渐被淘汰了,但“对号”却保留了下来,并不断发展演变:
首先是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继承了“大清邮政”的“中国邮政”名号,并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邮政总局”,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省会邮局和营业网点,开始使用“挂号信件”进行寄递,也就是将“挂号”两个字写在信封上,通过邮局递送,这实际上就延续了清末“民信局”的形式,只不过政府接管了邮政行业而已;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邮政事业进入了“人民邮政”时代,“人民的邮政”不仅承接了前朝的“挂号信件”业务,而且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还推出了“邮政汇票”(图3) 和“邮政储蓄”服务,这些业务的办理都需要在信纸或明信片上作相应标记,以表明已经支付相关费用,此时“邮电部”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邮政”名称就此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台湾省仍然沿用着“邮政”一词表示“邮政”的意思,而“邮政署”就是台湾地区最高级别的邮政管理部门,至于原因嘛,这里就不得提一提我国的“邮政系统”在历史上曾经支援过当地“民主革命”的活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