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用到什么时候?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共600多版)发行前,我国货币制度属于银本位制,即以白银为本位币,辅之以纸币和铸币。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期间,国内实际情况是市场流通的货币大部分为旧币(法币、关金券等),而且这些货币因长时间使用已严重贬值、发行量也很大;此外还有部分银元及少量外国货币。为了统一全国货币,1950年国家开始发行人民币,但对这些旧币并未收回,而是通过兑换的方式使其退出流通领域——4元人民币兑1元旧币,10元人民币兑1元旧币,5000元人民币兑1元旧币,1万元人民币兑1元旧币……随着新人民币的不断发行,市场上旧币逐步减少,最后全部被收回。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极少数旧币至今存留下来,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使用的“边币”(当时在敌后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以及解放区印刷的“南满银行”、“北海银行”等币种。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之后并不是马上替换了所有的旧币,事实上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人们还习惯将人民币与旧币同时使用,只不过以前是流通中的现金,现在是群众手中积攒的“库存”而已。另外,目前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的币王“车床工”和“拖拉机”,其原型就是根据第一套人民币中的“工农兵”图案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