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玉璧钙化有价值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文物出土都不可能保持绝对干燥的,所以玉器沁色和酥碱反应很正常。但是,商周时期气候并没有现在这么湿润,而且玉是吸水的,在地下随着含水层的交替,玉表会积累一部分水分,然后挥发,这样循环往复,使得玉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溶蚀产物,也就是“腐蚀”。这层腐蚀膜比较薄,肉眼看不到,要用显微镜才可以看到。而题主图片中的这类白色沉积物应该是属于钙化一类的,要比腐蚀膜厚一些,应该是地下水长期浸泡导致矿物离子聚集而成的。
至于你说的是不是虫蛀,我不太清楚。因为我在实验室内做过模拟试验,就是用化学药剂把玉浸泡在溶液中,然后盖上盖子,防止与空气接触,再模拟土埋环境。几周后,打开盖子,看到的现象就是玉表面有许多小洞,就像是虫子蛀过的样子(其实这是腐蚀现象)…… 总之,这些腐蚀、侵蚀作用在玉器上都会留下痕迹,但是很难彻底毁坏玉器,所谓“虫蛀”之说应该是不对的,至多是影响了玉器的品质。
当然,如果遭遇洪灾或地下水被污染,那么玉器会受到严重危害。历史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在位期间,曾建造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平复帖》,这是西晋著名书法家陆机写给朋友祝允明的一封手札,当时非常名贵。
后来洛阳失陷,这帖就不知去向了。直到唐代,唐太宗从李世民处得到这一帖,这才重见天日。不过,此时已经过了1000多年,据说洪灾之后,这贴入水中浸泡,几乎要碎了,多亏太监魏忠贤用棉花沾着蜡,把字一笔一笔地拭出才能保存下来。否则,真要化成一团水心了! 从古代传说或是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水是对玉器最大威胁,因此古人才有“玉石遇水土而丧”的说法。所以,只要注意避免地下水浸泡,玉器就不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