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宝白铜钱的价值如何?
我们要了解的是,“同治”这个年号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从1862年到1874年,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这是因为,咸丰皇帝的儿子恭亲王奕䜣在英法联军入侵时,曾主持洋务运动,并利用权力,先后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如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等,极受朝廷重视。但到了同治皇帝即位后,因为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太后的关系恶化,恭亲王及其子摄政王载湉都被逐出宫廷,流放到外地。从此,由八旗子弟为主的满汉官僚集团掌握了朝政。
这一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尚未被完全压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英法德俄美日等列强又不断侵略中国,瓜分中国领土,而清廷内部又是宦官当权,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大肆搜刮民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本就脆弱的社会经济更为恶化,民生痛苦不堪。 同时代的外国传教士也在记录着中国的这一幕。据天主教徒英理哲(E. J. D. Edelhertz)所著《同治年间中国基督教状况》记载,同治年间,“在中国的外国人似乎有无穷的权力。他们像瘟疫一样到处泛滥。中国人非常害怕他们,不管他们是绅士还是平民……如果中国官员胆敢触犯这些外国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犯规,他们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此社会环境下,银价飞涨,财政困窘的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不得不大量铸钱,以期增加财政收入。据有关资料统计,道光年间每年铸造钱币约为500万贯,而至同治末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每年1940万贯,增长了近4倍。也就是说,在同治年间,清朝总共铸造了约三千多万贯铜钱。
清政府还委托当时国际上最有名的铸币机构——英国伦敦厂和伯明翰厂代铸一些银币。至于原因嘛,也很简单,当时列强正对中国大肆走私鸦片,而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又被拖垮在中法战争中,所以,清政府只好“以夷制夷”,请洋人帮忙代铸银币。而这两家著名的英国铸币厂,也确实没有让清政府失望。
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伦敦贸易目录,1867年至1874年间,共生产了5种面值共计350万盎司的“同治”牌银元,由英国出口到中国大陆。 而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伯明翰工厂档案,该厂确实于1867年到1873年为清朝代工了至少180万美元价值的银元,其中大部分运往了中国大陆,少部分则销往南洋群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