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属货币有价值?
价值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通常用来表示人们评估事物价值时的主观偏好(preference)。但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这个意思。 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一物的价值是其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要素成本之和。如果一种物品是用劳动和土地这两种要素生产的,那么它就有两个价值V=W+R;如果用资本和技术这两种要素生产的,则它的价值是W+RT。这里的W、R和T分别代表工人、资本家和劳动者的收入。这种看法把商品的价值完全归结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和时间。
凯恩斯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商品对自身的价值时存在着绝对和相对的分歧。凯恩斯的相对观念体现在他对效用的定义中。他以无差异曲线图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认为效用代表满足欲望的强度。效用在凯恩斯看来是一个纯粹客观的概念,不取决于人们的偏好或心理因素。凯恩斯虽然承认人们对不同商品的需求数量受其收入的影响而有绝对的差别,但是,他在探讨一般均衡时却无视这种绝对差别,而以商品的边际效用代表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相对需求程度,然后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出使总效用最大的可行配置。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过程吗?当然没有!凯恩斯关于价值的理论也同样适用于货币。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货币的需求则是由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构成。两种需求的数额都是支出,因此货币的总需求等于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之和。
凯恩斯假设,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都是对数正相关的,即交易需求和预防性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则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增加\lambda个单位(\lambda大于0)。 \frac{DR}{P}=\frac{\lambda}{\pi^{'}} 因为价格水平P是已知数,要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只需知道\psi(\chi)和\phi(y)即可。其中\psi(\chi)代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总和,\phi(y)代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总额。\psi(\chi)和\phi(x)的数值可以通过调查得到。进而可以计算出货币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代表的货币需求总量。
既然货币的需求量是对数正相关的,那么在货币的供给给定的情况下,货币的需求量与价格水平呈反比关系。当价格上升的时候,为了维持原有的支出水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应当减少,反之亦然。凯恩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这一规律:假定最初货币的需求量等于120亿元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是400亿元。如果价格水平从1上升到2,那么货币的需求量就应该从120亿元下降至60亿元,而商品的需求仍然保持不变。这样,多出来的300亿元就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