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钢笔在民国时候有没有?
有啊,三十年代就有。 这是当时上海出版的《良友》杂志中的一页插图,两个女孩手中捏着的两支钢笔,一支是派克,另一支就是罗氏。 这种笔在当时属于“高档货”,因为笔尖可以置换,一旦书写出现划痕就可以换笔尖(用旧笔尖换新的!),因此深受一些商务人士的喜爱——毕竟那个时候能掏出来上百块钱买一只笔的人,绝对算是个小财主了…… 当然,能买得起这样一支笔的人,文化水平也绝对不算低。
事实上,这样的笔在19世纪中后叶就开始出现了,不过那时候多叫做“自来水笔”或者“自饮水笔”——因为笔芯的灌墨方式采用虹吸原理,所以叫做水笔。 后来有人发明了蘸水笔,由于这种笔可以在不改变书写习惯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使用,直至今天日本都有人在使用。但这种笔很容易漏墨,如果书写的时候用力较大,墨水就会顺着毛笔流到下边来。 于是有人就发明了这种能够控制水流的旋钮式蘸水笔,这就是后来的“金笔”。
金笔最早出现是在1928年,但早期的金笔价格同样也很昂贵,一支要数十元,相当于普通白领两个月工资,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 到了1934年以后,由于美国派克公司的加盟,金笔的技术得到了提高,生产工艺也得到了改进,价格因此也开始下降,从原先的十多元降至两三元一支。而且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派克公司还推出过黑笔(也就是现在的黑色水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