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清代的罐子?
清代的陶瓷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景德镇传下来的釉里红、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等彩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并创造了彩色釉绘(如胭脂彩、豆青釉嵌紫、酱釉嵌银、哥釉嵌金、墨地绿彩等)、珐琅彩和玻璃彩之类的低温彩釉、多色釉,还有复色釉、蓝色釉(包括铜蓝、天蓝、茄皮蓝和瓜皮绿)等。品种包括了日常生活用的碗、盘、杯、碟、壶、罐、花瓶、佛像、马、牛、羊、狗、猫以及诗人、武士、高士、仕女、戏文、历史故事等人物肖像。建筑陶瓷用于建筑的瓦当、脊饰、琉璃件、浮雕、壁画以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之类。虽然,清代的彩陶、黑陶不及其前身元代之精彩绝妙,但在品种上还是花样翻新、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各种器皿,均带有不同的铭文,这是明代所没有的。
下面看看如何辨别清代的罐子:
从外形看,清代瓷器胎体较厚,虽然装饰较精工繁缛,但总体风格较为粗犷、笨重。特别是乾隆以后,因为外销不畅,窑厂为求盈余,力求大量生产,致使艺术水平下降。从声音听,清代瓷器的敲击声音比较钝,而明代的瓷器比较清脆。
从彩绘来看,清代的彩料不像明代的纯净鲜艳,有杂质。如清代的蓝彩没有明代的宝蓝明亮纯正;清代的红彩成分中带有黑色或多或是紫色的斑块,以致于看不出是红色;金彩不亮,多无任何纹饰,或者只画简单花草。
从纹饰来看,清代瓷器的纹饰大多比较生硬,缺乏清新自然的感觉,特别是在乾隆朝以后,不仅艺术品位不高,而且大量生产,仿古作品不少。还有明显的雷同现象。清代的瓷器的纹样多是吉祥图案,内容除了传统的福寿绵绵、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喜鹊登梅、松鹿延年、富贵鲜花之外,还增加了许多纹样,诸如八仙、达摩、老虎、兔子、鲤鱼跳龙门、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题材大多数来源于民间风俗,取材于日常生活,刻画比较写实。特别是清代晚期,由于政治腐败,统治者采取闭關自守政策的缘故,与国外文化交流较少,瓷器的装饰题材局限于传统题材,并且显得比较陈旧,没有新的创意,构图没有章法,笔法粗蛮,特别是底款的篆刻笔法疏松,没有明代瓷器的严紧。白釉粉气较重,有许多残次品。
总之,鉴别清代瓷器,需要全面、综合、深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