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粮食叫什么?
谷类有水稻、小麦、大豆、黍、稷等;麦类有小麦、大麦、荞麦等;粗粮有高梁、玉米、甘薯等。其中水稻是主要作物,占丰收作物的60%—70%。粟(小米)是古代的主要粮食品,占农村粮食储存量的50%以上,甚至更多。自汉代以来,粟的种植颇普遍,宋代更为兴盛。水稻和小麦则是全国的主要作物,各占有半璧土地,而水稻的集中地区则更在南方。其他如大豆、玉米等,也都是值得称道的优良作物。在清代的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很巧妙。如北方山地,适于苜蓿生长,用来培育马驹;东北的渔猎地方,也“粪其田以种稻”。同时,还“借田于邻”,“招佃种谷”,出租的田地,有时甚至占其产量的三分之一。
当时,农民比较重视科学种田。如北京密云县“耕锄勤碎,岁无旱灾”,这里的人民“止好田”,相传有“两牛斗力,不如一牛之功”的谚语。又如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胜于牛”,“虽处荒郊,顷刻可行”。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不断进行的。如北方的耕地,旧有“火耕”和“水耕”两种。到了清代,在黄河一带,逐渐用上了“铁耨”,即铁铲。清人袁枚说:“铁耨似而长,一头阔,可容两手,深浅随人所欲。”“铁耨既兴,火耕水耨,于理皆绝,而旷土复半天下。”
在北方,用牛耕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如河北、山东一带,“四十里或五十里,必有牛庄,村皆有司屠者”;河南荥阳、登封等县,“土狭人稠,别无生业,相率治牛经,以耕田为事”。这里的农民,都有自己的耕牛。清代中叶以后,还出现了“花牛”。陕西鄠县农民“艺茄为牛”,昆明农民养斗鸡,“鸡鸣觉,即治牛矣”,还把比赛摔跤的场地叫作“鸡狗场”。有的地方还盛行牛赛,“隔河邀胜,竞一日之长”。至于农业生产技术,除水利工程外,还较充分地应用了科学的耕作制度。如苏州地区,“稻岁二至三收,麦秋收,菽—秋种,芦菔(萝卜)四季种,苋菜夏秋间种”。又如扬州地区,“瓜曰碧瓜,四五月种,八月收获,播种随时,种种有法,布种于田,无它植艺,惟蚕为利”。在苏州,“秋荐稻,春拔韭”,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清代农书还总结了南方双季稻的栽培技术:“分蔸则禾秀而茂,插蔸则蕾生,不能茂也。”
清代的蚕桑业,发展很快,有“家家养蚕”、“村村植桑”之说。如山西临汾县“土宜绵稻,家育蚕桑”;陕西米脂县“土宜蚕桑,民重织作”。养蚕业很兴盛,有蚕乡之称。
在清代,葡萄的种植很有名,“回部葡萄,味绝甘腻,有五色,紫者最佳”。还有“回回瓜”(哈密瓜),“西瓜出于火井(即吐鲁番),大者重 five penny,熟则甘脆,名曰香瓜”。从清初期就种植,并且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