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绿松石釉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清代釉料丰富多彩,历代单色釉烧制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技术达到鼎盛,同时在原有釉色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烧制出的釉色更接近天然宝石颜色,如松石釉。松石釉是模仿碧玺宝石而烧制的釉料,碧玺学名称电气石,主要由矽酸盐系结晶在地下受液岩融侵的热裂隙及断层所形成的次生晶,因内含不同微量元素呈现玫瑰红、深浅紫红、翠绿、白茶与褐灰等数十余种色彩,又名“得碧玺”、“冻桃奴”、“碧玺”。碧玺在清代被视为吉祥之物,多被皇家用于装饰朝珠。根据色系,碧玺还可分为红碧玺(摩根石、铬绿碧玺)、粉碧玺(玫瑰碧玺、茜色碧玺)、绿碧玺(翠绿碧玺)等。而清代绿松石釉的特征是釉色翠绿,艳丽异常,釉中含有稀疏青翠绿点,釉面滋润光滑。
清代绿松石釉主要使用了铜和铁作为釉料,二者在高温釉料中烧制,会呈色翠色,然而二者呈色比较难掌握,所以翠色釉较为罕见,历代传世品极为少见。清代绿松石釉瓷器以康熙时期烧制为佳,官窑出产品质上乘。康熙时期绿松石釉瓷器多为小器,器物成型规整,胎质细腻如玉,釉质肥厚,釉色纯正雅丽,釉面洁净,玻璃质感甚好。绿松石釉属于颜色釉品种,颜色釉瓷器由于其施釉工艺和高温烧制而成,釉面光莹如玉,色泽饱满浓艳,器型古朴庄重大方,符合人们对釉色高雅、和谐、静穆的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