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熨斗长什么样?
古代的熨斗是用来熨烫衣服的,造型跟如今的熨斗很像,都是把手加上一个有尖的圆形底,下面还有洞,可以通气。古代的熨斗下面可以烧上红热的木炭或熨石,利用它的热量来熨衣服。最早的熨斗是青铜材料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铜熨斗已经十分流行。后来,古人们觉得炭火总有灰,容易把衣服烫脏,于是又开始用一种有弹性的石头充当熨具。
与现代人将衣服挂在衣架上,或叠放在衣橱中不同,古人穿过的衣服往往束之高阁,或放在箱柜、包袱中。加之古代的衣料吸水性强,存放时又无防潮之法,时间一久,衣服上往往生出“白霉”(霉变的粉末)。如果直接穿在身上,不仅影响形象,还会伤及皮肤。因此,古人发明了熨斗。
汉代熨斗的制作与现代技术已很接近。唐代的熨斗,制作更加精细。不少青铜器熨斗的把手下面还加上了底座,这应是现代电熨斗的雏形。但因当时没有电,古人又很崇尚五行,便设计了五足底座,以替代现代的三足螺旋底座。而底座的作用,一是承接散落的炭火,防止烫坏家具;二是炭火可反复回燃,便于持续熨烫。同时,古人制衣时在缝纫处大多施以蜡染或彩色织物,以遮盖线迹。所以,也有将底座设计为盖子的,以在熨烫时压住线迹,并使衣料表面更美观。
从古至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观念,使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准长期处于低档次。同时,也养成了节俭持家、当家理财的好习惯。(衣料因缝纫而产生折痕,是因针线穿透了衣料的纤维,从而使纤维发生断裂或挤压,形成了不均匀收缩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