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还有苏麻离青吗?
清康熙朝时,官窑器的青花在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其成就不亚于明代永、宣两朝。清初康熙帝平定天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政局日趋稳定,生产力逐渐提高,对陶瓷业的发展极为有利。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给制瓷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当时制瓷工匠技艺娴熟,烧造技艺极为高超,青花所用的釉料经过淘洗,铁分降低,使康熙朝青花瓷画具有了湛蓝、晶莹、亮丽、无漂浮感的时代特色,同时呈现出的蓝色也极富变化,色料凝聚处出现银黑或铁黑的星点,也称“铁锈斑痕”。此特色是识别真假康熙青花的重要依据。此现象的形成原因如前所说,是色料研磨不细的原因所致。
在康熙朝早期,青料中混入了类似明代“苏麻离青”料,所以蓝色在明亮透彻中带有浑厚沉着之感;中期的青花是康熙青花的典型代表,它色清料浓,明快亮丽;晚期则清逸淡雅,清朗明快。康熙中、晚期官窑烧制的青花瓷质量之好被称为“清代青花的高峰”。“康熙五彩”就是指康熙朝釉上彩而言。“五彩”是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在宫中造办处的督烧下烧成的,它是用釉上红和釉下兰二色组成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所谓“五彩”是泛指用黄彩、绿彩、红彩、蓝彩、紫彩等色,其颜色有深有浅,非常丰富。“五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就有烧制,但还不是很成熟。五彩纹饰多在器内用青花,在器外用五彩描绘,而且这种装饰风格对它国也有很大影响,日本、荷兰当时都有仿照。
清代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五彩更进一步的规范化。清初期的康熙五彩是五彩烧制的高峰期,在这时期官窑的“五彩”与“青花”有并驾齐驱之势,五彩中大量使用“兰料”绘画,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康熙五彩”。五彩属于釉上彩,施彩颜料中,除铜红彩要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外,其它的釉上彩都不能在很高的温度下烧制,所以在瓷器上画五彩纹饰大多用二次烧造,即先在素胎上画出部分纹饰再入窑烧一次,再在釉面上施以五彩颜料,再入窑烘烧一次。这种彩绘方法使纹饰与釉面粘连较结实,不易损伤。清康熙五彩瓷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风格与明清官窑瓷器迥然不同,而且比明清时期其他的五彩瓷器质量都要好的多。
当时由于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五彩瓷器品种繁多。其中康熙五彩瓷器不仅在皇宫内起装饰作用,而且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处都有陈设,并且作为皇室赏玩或高级贡品。当时江西乐平县有一位叫景德镇的秀才,就写了一首题为“风炉行”的诗中有一句“官工司造急无逾,时作御用兼赏赉”的诗句。它充分说明了康熙五彩是专为皇帝烧制的,而且还是皇帝赏赉文武群臣的御用品,由此可见康熙五彩在清初的重要地位。
康熙后期由于粉彩成功烧制,使粉彩开始走进乾隆皇家。由于“粉彩”取代了“胭脂彩”,所以在康、乾两朝的“五彩”中,胭脂色几乎绝迹。特别是粉彩烧制成功后,“五彩”在清朝官窑中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在以后的“雍正朝”中五彩的烧制量大减。
据《清文件》记载:“五十四年奏销档:磁器,各色尊、瓶、盘、印盒、盅等,共300余件,每件烧造万件,共计三万余件。” “五十五年奏销档:磁器,茶具、碟、印盒、灯诸样共百余种。”上述资料充分说明了康熙五彩在当时烧制数量之大,五彩器型之多。从以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康熙时期五彩烧制水平之高,产量之大是任何年代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