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理瓷器底窑砂?
底足,简称“底”,位于器物的最底部,为器物的支点。它不仅是器物的根基部位,也因其接触垫饼、匣砵或窑床并与之粘连,而常粘着垫饼屑、垫珠或窑渣。在瓷器的制作中,为使器物内外釉面光润,常在器物的内底和近足处不上釉,在施好釉的器物入窑烧造时,往往使用带孔的垫饼或支烧具把有釉的器物底部垫起,使底足悬空,以免底釉粘结窑床。也有的为保护器底釉面,把器物底足安放在用耐火泥做成的匣砵中进行烧造,这些都可能导致瓷底沾上窑砂。
新瓷器如未及时冲洗干净也可能积集一些脏垢和水渍。有的清代及民国的瓷瓶、瓷盘等釉面光洁,无使用痕迹,但底足沾着泥沙。显然是从窑藏或传世品中清理出来的。
粘窑砂是不干净的瓷器,有的窑渣或匣砵屑在入藏前已与器底的胚体粘连很牢。收藏者在清理时应十分仔细,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清理时可把器物有脏垢的一面朝下,搁置在洁净、平坦、柔软的平面上,用小扁铲、刀片或木片轻轻剔刮,并用小毛刷清除刮落下来的窑砂粒或泥沙,露出瓷底应立即停止,不可对瓷泥反复清理,用力过猛,否则将碰坏釉汁或胚体。
对瓷底污垢已干结附着很牢的器物,可在瓷底注上清水,隔上半小时后再行剔刮。在注水的同时,在有脏垢的器面盖上湿布,避免因瓷底浸水而使器身干燥形成裂纹。
个别粘结很牢的,可将有脏垢的一面朝下,把器物直接搁放在盛有沸水的盆或锅中浸上10分钟提起,然后剔刮。
有些器物在出土或出水时,瓷底粘了泥土,甚至与底下的土层粘成一片,如不清理,既不美观,也使全器无法摆放。如果直接在瓷底剔刮,易造成釉面或器底损坏。可先在瓷底浇上稀释的5%-10%的弱酸或弱碱溶液,隔2-5小时待泥土松散后再剔刮。对泥土附着很牢的,可以给瓷底泥土注水,使泥土浸透变软,再从旁支起器物,轻轻敲击底部,使泥土松动和鼓胀之后再进行剔刮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