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胎的区别?

岳佳玉岳佳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早期的瓷器泥料加工还不精细,故胎体上还存在着一些杂质,胎体薄厚不均,有厚重的感觉。由于前期战乱影响,在这150余年间的制品,产量不是很大,传世品也不在多数,存世量明显少于康熙时的瓷品,清三代的瓷品又少于雍正年间的制品。

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宣统这三十来年间的制品存世量大为增加,这与当时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相关。虽有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烧制万寿瓷器,但是这时期制品的胎体都不如同治年间的瓷器致密,胎骨也显得疏松而显得轻薄,胎体变薄、釉面稀薄、颜色暗淡,胎体上所含杂质明显增多,使釉面的光亮度普遍不及清中期前,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没落相关。

由于晚清后期战争不断,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国力逐渐下降,因此用于制瓷的瓷土经过长期开采,其质量和数量已不能同前清雍、乾时期相比,致使晚清瓷器制作质量逐步下降。

总之,清早期的瓷器胎体厚实而细腻、瓷化程度高,呈粉白色或粉红色,胎体上偶有细小黑点或红褐色斑点,胎质比较坚密,叩击时的金属感明显,釉面呈粉白色。中期制品的胎体与早期的相差不多但有所减薄,胎质更为坚密,洁白而细腻,洁白度有所增加,釉层肥厚,釉面润泽莹亮,略带粉质的光亮。  晚期制品的胎体相对较薄,瓷化程度有所下降,胎质变粗并略为疏松,胎体洁白度也不如中期制品,釉面变得稀薄,釉色发白,不如中期制品的润泽莹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