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何朝春?
青花瓷产生于唐代,成熟于元代,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德化青花瓷起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始于明后期,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的“大明宣德年制”官款青花大盘,采用德化白瓷胎制作,其施釉和青花的发色基本与明末清初德化青花瓷相同,推定德化青花瓷产生的年代应不晚于明代宣德年间。
德化青花瓷的制作分为坯胎制作和釉下青花装饰两部分。瓷土需经粉碎、淘洗、沉淀,然后捏炼均匀才能制坯。青料也需淘洗、沉淀,再配以清水调合,使之达到使用时的浓度要求。德化青花瓷的绘饰手法主要是以毛笔蘸青料勾绘,然后染色填料完成图案装饰,这种成化青花瓷的装饰手法始于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清乾隆以后成为德化窑青花瓷的主要装饰技法。
总体而言,德化青花瓷在明代万历、清乾隆两个时期生产达到高峰,明晚期至清初断烧,清末再度烧造。从1979年以来,德化丁墘等地清末瓷厂的旧瓷土匣钵和青花瓷瓷片堆积堆场等遗存可以佐证。德化青花瓷胎、釉的呈色受瓷土原料的瓷石成分和加工工艺技术限制,制作水平比不上江西景德镇,但因釉下青花和雕塑瓷独特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装饰效果,特别是到了清乾隆时期,德化青花瓷的烧制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这一时期,从德化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纹样看,与景德镇青花瓷极为相似,应有部分是民间瓷场受当时宫廷青花瓷纹饰的影响仿烧的,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耳扁瓶、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双耳扁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图4)、青花开光人物纹花觚、青花人物纹贯耳瓶、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口观音瓶等。这些仿景德镇窑青花瓷造型的德化青花器,烧成年代应是在清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
德化青花瓷在清末再度烧造,且与传统品种的青花瓷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征,是在青花色调中加入釉里红装饰技法,形成釉里红和青花互相辉映的“青花红彩”瓷。据德化县丁墘村老人回忆,烧制的窑场均在丁墘村一带,制作青花红彩瓷的作坊场址也主要在丁墘、高阳与屈斗宫窑址相距不远的地段。因此,这一时期生产的青花器,理应归属德化窑场制作,笔者称这一时期的青花器为“清未民初德化窑青花器”。
“清末民初德化窑青花器”受上海西方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制图、制模、绘画等技艺人才有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画工加入,器物造型和纹饰追求典雅华贵,并受到当时流行于上海的珠山、御厂以及景德镇其他窑场青花器造型和纹饰的直接影响,德化青花瓷的传统装饰风格荡然无存,而形成了仿景德镇窑风格的新面目。青花瓷的制作在借鉴外来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上,对传统技法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这一时期烧制的青花瓷,釉色晶莹清润,青花幽静明艳,呈色青翠,釉里红呈色稳定红艳。器物造型和图案装饰风格优雅,有青花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釉里红抱月瓶、青花釉里红荷莲纹梅瓶、青花釉里红三牺尊(仿商周青铜器造型)、青花釉里红开光双狮耳宝月瓶、青花釉里红福禄葫芦瓶、青花釉里红鲤鱼图瓶、青花釉里红人物纹盖罐、青花釉里红花果纹瓶等传统题材,也有青花釉里红洋船纹盘、青花釉里红西洋人物纹瓶等新工艺、新器型、新题材的作品应市生产,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各国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兴旺发达、以及德化对外贸易的增长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