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府的瓷器怎么辨认?
清内府用瓷分为有官款和无官款两种。无官款的内府用瓷烧制时是按各宫殿的需要,经内务府造办处拟好尺寸、色彩、花纹,命景德镇御窑厂仿照明万历款烧制的黄、红、蓝、黑、酱各色地“金彩龙凤纹”和“金彩花卉”器盘、碟、碗等,这些器物因未写年款而被各地藏家误断为明代万历官窑器。还有一种无官款瓷,如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官釉水丞、笔架、小杯等文房用瓷。有的书御题诗,写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式,但书写位置、书法风格则与民间窑场不同。
有官款(本朝款)的清内府用瓷是收藏价值最高的瓷器。这些官窑瓷器在釉色、胎质上,特别是釉面上的光亮度及纹样、书写款上有着极精密规范的规定,因此,官窑瓷器的工艺极为考究。这些有官款的内府用瓷分为一般用瓷和特贡瓷两种。
所谓一般用瓷,即按规定烧制的内府用瓷。其造型、纹样、款识等是较为规范化的。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九日,江西巡抚鄂尔泰奏折内附的“江西烧造供奉御用瓷器内各项尺寸数目总说”一文和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月十五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斋外记》所记载的“烧造供奉御用龙磁”清单中记载的品种、造型、尺寸、件数,及现在传世品和出土情况来看,与清乾隆时烧造的品种、造型、款式基本吻合。这为我们辨认清内府用瓷及掌握封建帝王的审美观念和当时的礼仪制度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特贡瓷均为皇帝的御用瓷,其数量很少,有的仅一器。由于皇帝的特殊爱好和文人、画工、御窑厂督造官的直接参与,使御用瓷在造型、纹饰上更富于创造性、艺术性,是清内府用瓷中制作最精美的作品。如乾隆皇帝御制诗中屡屡称颂的仿永乐、仿成化、仿嘉靖、万历官窑瓷,仿哥釉贯耳炉,仿宋代汝、定、柴瓷,仿官釉“大禹九鼎”大瓶,御制诗句瓷、珐琅彩瓷、各种色釉瓷、镂空转心瓷、镂空套盒、象生果品瓷等,都是特贡瓷中的绝妙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