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口瓷器何年代?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我国的陶瓷艺术,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五大名窑的瓷器和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青白瓷,都是宋代陶瓷杰出的代表作。宋代的瓷业,在造型、装饰技巧和烧造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烧造工艺上,发明了匣钵装烧法,使高温瓷器避免粘叠和保证釉面的光洁,为后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匣钵的普遍应用,对推动宋代瓷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烧造工艺的提高发展,在装烧工艺上又出现了新工 艺,这就是所谓的“芒口”工艺。
所谓“芒口”就是指在盘碗的口沿部位不上釉,其方法是在坯件的口沿部位粘上一个环形垫圈入窑装烧焙烧成瓷以后,将垫烧的垫圈部位的瓷胎剥掉,露出的胎体称为“芒口”。也有将裸胎的芒口作加金抹釉处理,称为“金口”、“赛金” 。
芒口工艺的出现,是北宋时期在烧制工艺上取得的一项创造性的重大成就。这种工艺,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装饰上,对推动陶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 用。它不仅扩大了烧制的种类,完善了瓷器的造型,而且使成型与装饰在工艺技术上更为简化,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产量。因而,“芒口”瓷器从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以后,一直沿续到南宋末年,在我国产瓷区特别是北方产瓷区,普遍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广泛的使用。 北宋中期以前,陶瓷器口沿部分都是施釉的。这时受烧制技术设备和施釉工艺水平的限制,大件器物无法烧造,口沿部分的釉面也因口沿上釉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承托而受到损害。使用芒口工艺以后,提高了瓷器的烧制质量口沿部分釉面显得特别平整光洁,釉面不受损坏。器物烧成以后,将垫托的釉泥削掉,口沿就露出一个干净的无釉的釉胎口。这样,就能在削掉釉泥的裸胎上作各种纹饰作装饰装饰后既更加牢固耐久,也不损伤釉面,从而使器物更加美观。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瓷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施釉技术上,由北宋初期的荡釉、刷釉改为北宋中期以后的浸釉,使得件件器物在成型以后施釉极为方便,口沿下釉已无任何影响。加上采用了匣钵工艺,使件件器物被密封起来单独装烧,互相之间不粘连,因此,在口沿部分不上釉或少上釉,既提高了烧成率和成瓷质量,又在成型与装饰工艺上使陶瓷器的生产更为简化、更为方便,从而在宋代使芒口瓷器能够得到极为广泛地制作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