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透显得棉多?
其实这个“透”字,是个多义字。它既可以表示光线透过物体,也可以表示事物暴露在外,还可以表示思想感情流露出来等等。所以,当人们说一件东西“透”的时候,其实是根据当时的语境不同,来具体判断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不过,如果仅仅从光线的透射角度来说,我们通常把颜色分布得比较均匀的,且不太深的底色,如白底青、花青底等,称为“透色”或“透着颜色”。而把颜色集中在斑块中的,或颜色浓度很深(如蓝水、绿水)的,则称之为“不透色”或“不透着颜色”。
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特别的“透”,那就是B货C货染色的翡翠,这种所谓的“通透”是建立在“胶粘上壳子”基础上的,即所谓的“灌浆料,打灯不透光”。当然,在染色之前,这些原料本身也是透明的。只不过由于结构松散,透明度欠佳,所以达不到“透明”的效果罢了。
对于天然翡翠而言,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会被人评价为“不透明”;一是结构非常致密紧实,光线难以渗透进去,二是本身就不太透明的绿色被厚厚的褐色(咖啡色)皮壳包裹,使得内部的颜色无法充分显露出来。 所以,对于无色的翡翠来说,“不透明”等同于“不透”或者“不透光”——这是描述透明程度的最低等级了。
市面上大部分的A货都有棉点,内行人都知道,棉多透的透亮就差些,透亮好的棉点就少,也就是俗称的冰种、玻璃种感觉。棉点其实是一些细小的白点,主要由两种因素形成,一种是由于硬玉质晶体颗粒之间有较大的空间或者裂隙,有外部空气和水进入,当光线照射时,散射和折射后会散射出一些白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棉点。一种由硬玉质在晶格生成变异时会由于含有其它质元素,而产生一些白点,形成翡翠的棉点。第一种棉点在翡翠受到外力震动或热力时会缓慢的消失第二种棉点不会消失。
棉点是评价翡翠种份的重要指标之一,棉点越少,透明度越好,种份越老。棉点是翡翠A货的重要标准,B货经过充胶后,棉点和裂隙被胶材所取代,失去了硬玉晶体的特性而呈现暗淡无光的颜色。B货一般无绿,若有绿也是非常暗淡。
鉴定翡翠真伪主要看下面几点特征,如果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就证明该件翡翠是经过注胶处理(B货或B+C货)。
1、观察裂纹和棉的形状。
2、仔细观察绿色和无色,两种颜色的交界处,看是否出现阶梯状或入浸状的分界线。
3、用10倍放大镜观察,观察翡翠表面有无胶蚀和橘皮效应。
4、用10倍的放大镜对翡翠进行透射和反射光进行观察,反射光观察有无蓝紫色的闪光出现。
5、在反射光下,B货或B+C由于表面有充填的胶体,会失去晶莹通透的感觉,而呈暗淡无光的瓷白色。
综上所述,可见棉点的有无和多少,是评价翡翠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棉点越多,透明度越差,翡翠价值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