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几分水怎么算?
简单点说,像矿泉水那样透明,就一分水;像啤酒那样半透明,两分水;而像白酒那样的不透明(至少我们这么认为 不透),就是五分水甚至是更糊一点。当然这些是对于光学性质来说的。 然而,这样定义过于抽象而且也不实用对吧。所以行业里面用“种”来代替“水分”的概念,并且是一个比“水分”更为直观的概念。而“种”实际上指的就是矿物晶体颗粒的大小和晶粒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如果一种宝石的矿物晶体颗粒越细,而且排列越紧凑,那么这种宝石的“种”就越好。 比如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不同种的橄榄石,从左到右依次是:低中高种。由于橄榄石的晶体排列呈柱状,因此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它从低种往高种的变化,即从左边那粒像玉米一样粗大的颗粒排到右边那粒细小的颗粒。而我们经常说的一些“种”,如老坑种、冰种、糯种等等其实就是形容“种”的概念。
而在所有的宝石里,“种”最好的无疑属于玻璃种。所谓玻璃种,是指化学成分上类似于玻璃的一种宝石(严格来说,玻璃种应该是一种晶体结构的宝石,但是它的形成过程却跟玻璃非常类似)。因为这样的结构使得玻璃种有着非常好的透明度,我们用手电筒光照射进去会看到光线可以直入底部,所以我们说它的透明度高,而这样的透明度和它的矿物晶体颗粒有关。
在自然光下,我们可以把玻璃种理解为没有颜色且几乎透明的翡翠。而在强光源下(比如紫外线灯),玻璃种会显示出美丽的荧光反应,通常称为“起莹”或“起胶”现象。 除了玻璃种之外,还有一些宝石的“种”也很好,比如祖母绿(切割很好时)、海蓝宝等。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发现,其实这个“种”啊,就是个很玄乎又很主观的概念。你只能大概知道它的含义,却无法精确地去测量它或者把它描述成一个绝对值。而对于一些品质极差的宝石,我们甚至都没有兴趣去讨论它的“种”的问题了,因为它已经毫无观赏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