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是藓化色?
“藓”是形容原生矿的,指翡翠原石皮壳上的颜色、花纹像草木丛生一样,所以形象地称为“藓”。而“化”就是变化之意,表示由原生矿变成翡翠玉料。因此“藓化”就是指翡翠表皮颜色、花纹的变化过程。 由于翡翠原石的表皮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应力作用,大多有裂隙存在,又因外部颜色的侵入,故多呈网状分布。这些网状的裂纹和表皮颜色变化构成了所谓的“藓”。当然“藓”的具体样式有多种多样。
因为原生矿风化后其颜色一般沿裂隙(网)分布,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这就与我们平时所见植物生长的状态极为相似。所以我们常把原生矿表面那些类似植物生长样的颜色形态称为“藓”。 而随着后期地质运动的作用,部分原生矿发生分离,表面的“藓”也逐渐变为绿色,此时才能称之为翡翠(绿翠)。也就是说“藓”其实是翡翠形成的必经阶段,是翡翠形成过程中的标志之一。 所以严格地说“有藓才是翡翠”。但人们在日常的品评中往往忽略“藓”的存在,而只注重看色,即所谓的“有色就好”,这实际上是把“藓”视为翡翠的形成过程而忽略了。
“藓”字在《辞海》释意有三种:1、同“癣”。此处系指某些植物如地钱、墙藓等。2、苔藓植物的总称。3、通。“藓”,即藓苔。
在翡翠界通常将翡翠表面,主要是在裂隙和解理面上的,以青绿、绿黑为主色,颜色偏暗、偏灰、偏老的类似于石英岩的外貌称为“藓”,相应的翡翠称为“藓皮石”、“藓石”。“藓化”一词是由翡翠界人士根据翡翠成因假说而产生的说法。认为“藓”是翡翠原生裂隙和解理面上次生矿物充填的结果,是一种蚀变现象。所以才有“有藓则裂”、“有裂就一定有藓”之说,是翡翠质量不好的一种反映和表现。这种说法目前仍在部分翡翠交易地区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们认为“藓化作用”并不能成为翡翠成因的一个重要依据,主要基于以下4点:
(1)翡翠“藓皮石”往往只保存在质量较差或一般、裂隙发育的翡翠原料上,在其他质量好的翡翠种籽上很难见到。而且“藓皮石”中也未见优质翡翠种。
(2)迄今为止,未见有“藓皮石”转化为翡翠种籽的实例。
(3)在质量较好的翡翠中也常见有“冰籽”和种水上佳的玻璃种、冰种翡翠,这些情况都表明翡翠中“藓化作用”的发生并非是翡翠成岩成矿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
(4)对翡翠藓石的显微研究表明:组成翡翠藓皮石的“藓”实际上由两类矿物组成,多数为绿辉石和铁锂辉石等组成的细小鳞片集合体,少数为钠铬辉石或蓝片岩残留体。
据此,上述4点我们主张将“藓皮石”单独定义为一种翡翠品种。其在致色成因上,是由绿辉石、铁辉石等矿物充填作用后而成;是在翡翠基体中由于应力集中作用下拉开了裂隙,在裂隙的孔道中被一些次生矿物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