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翡翠多白里青?
先放结论,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原因嘛,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原料来源问题;二是技术发展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其实要论述这个原因,必须从明代中晚期开始讲起(这里不讨论翡翠在汉代或者隋唐时期的下坠情况,因为史料记载太少,而且考古出土也不支持那个时候的玉件就有很大的绿料)。
明中晚期开始,缅甸乌尔里根地区(就是老坑翡翠的原产地)出产的翡翠原料,部分会经过一个“浸染”的过程。在成品前,绿色原矿首先会侵入各种矿物质的溶液(比如铁质,钙质等),从而造成“色”的增加以及“底”的变化(灰度增深,干度的增加)。这种经过浸泡的玉料,行话就叫“水头好”。当然,这步操作是现代商人们炒出来的。在明中晚期以及清朝初期,是否所有缅甸来的玉料都会进行这一步加工,目前看来还是存疑的。毕竟成本摆在那里呢,不是每个店家都有那么大的仓库来囤放着大量浸泡过绿色的原材料。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了。因为这个时期的资料明显比明朝中期要丰富得多。我看过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至少云南地区生产的玉器,是有使用经过浸泡的玉料的。所以,这种工艺的传播应该不会落空。 回到正题,如果题主提到的“白里青”指的是这种经过了浸泡处理的玉料的话,那么其原因也就很好解释了,这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做的改良。
毕竟,这种带颜色的变化,从“水头好”到“水头差”,有利于商家以次充好,降低损耗,提高利润率。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明清时期无法对大型的翡翠原材料进行精细的雕琢。能够做大件的玉料,一般来说都是颜色分布均匀,色稳而浓艳的。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太大的色根和色差。如果是那种颜色分散,深浅不一的玉料,做大件作品是很难看的。技术上的欠缺也容易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