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国使用什么钱币?

冀东华冀东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国民政府统辖的中华民国国币体系基本稳定。自民国元年(1912 年)颁布银元本位制度后,至民国十七年(1928 年)为止,除个别年头因战乱等原因发行过临时货币外,流通于市面的都是银元。 自一九一四年开始,中国的银元币制逐渐走向统一、完善。 一九三〇年以前,我国的铸币厂有两处,分别为南京国立中央造币厂和天津国立北洋造币厂,分别负责铸造面值较小的镍币和面值较大的银元。

1930年至1935年间,国民政府的中央造币厂又陆续开设分厂,将原来的两厂合为四大厂,即南京中央造币厂、上海中央造币厂、南昌中央造币厂、西安中央造币厂;并在香港设有一个分公司,名为中英造币厂,主要从事铜元、银元的轧料(磨光)及印制工作。 抗战爆发后,各铸币厂分别迁往西南和西北,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继续铸造纸币,以应付战时的需要。其中,最大的两个铸币厂——中央造币厂和北洋造币厂,为了支持抗战,曾先后数次调整币制,以充实军队和百姓手中的现金,并作为支付抗战费用的储备金。例如,1942年和1943年期间,中央造币厂多次降低银元成色,减少含银量,以便从原料上节省成本,增加军费支出。

随着战争的进行,我国发行的钞票数量大幅度增加。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全国总共发行了3.6万笔,总额高达515亿元的新钞!

这些钞票发放的对象包括政府机构、军事单位、工矿企业、海外华侨和华裔公民等。对于普通民众,虽然也发了一部分钱,但只限于购买指定商品的凭证,如“粮票”、“棉券”等,不许自由买卖和使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